军中岁月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3-1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书籍简介:书名:军中岁月

作者:林微润

出书机构:北京时代弄潮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网络推广:个人出书网老人出书网

媒体支持:时代文化出版社

合作宣传:时代教育出版社时代文献出版社时代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7月

字数:101千字

页数:223

版次:1版

开本:850×1168 1/32

纸张:胶版纸

包装:平装

作者简介:林微润 1933年5月出生于福建省福清县镜洋乡金井村。祖父林培杏为清末廪贡

生,父林傅岩于1926年携弟仿吕、仿鳌、林麒赴印尼谋生,1932年患肺病回国治疗,1935年去世。微润2岁丧父,家境贫寒,于1945年在乡小学毕业,赴福州考入三一中学,母黄菊英随即迁居福州做摇纱工人,以微薄工资供润儿读书。

微润在中学参加共产党地下组织的读书会阅读许多解放区作家赵树理、刘白羽,李季,贺敬之等的作品及鲁迅、巴金的著作,思想较进步,在校多次参加“反饥饿,反压迫”的罢课示威游行,反对国民党的罪恶统治。1949年8月福州解放后一週即参加人民解放军。

在部队期间,历任师文工队员,连队宣传员,文书,文化教员,师宣传科报道员,团政治处宣传干事,福州军区政治部文艺编辑、文艺干事、文艺科长、文艺创作组组长,南京军区驻福建师职创作组组长。微润一贯勤恳工作,先后立三等功五次,四等功三次,集体三等功两次。1956年任团宣传干事时成绩突出,获军首长通令嘉奖,并当选为出席福州军区先进分子代表大会代表。

微润在读中学时即酷爱文学,15岁在著名作家郭风主编的福建时报《詹言》副刊发表诗作十余首。参军后,一直坚持业余创作,常在福建日报副刊和省文联《福建文学》上发表作品,还在《解放军文艺》、《人民文学》、《诗刊》发表过诗歌、散文。1965年5月赴京参加由中国作协、人民文学举办的创作学习班,聆听著名作家刘白羽、李季、臧克家、张天翼等的讲话,受到很大启发,创作水平有所提高,作品曾被人民文学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上海新文艺出版社选入选集。作品入选海峡文艺出版社《福建文学五十年》的小说卷、散文卷、诗歌卷和报告文学卷。已出版著作六部:短篇小说集《家贼》(海峡文艺出版社)、故事集《真假表妹》(福建人民出版社)、故事集《凌军长特区奇遇》(珠海出版社)、杂文集《榕荫斋杂记》(中国文联出版社)、散文随笔集《榕荫斋杂记续编》(中国文联出版社)、报告文学集《来影去踪》(中国文史出版社)。作品曾获福建省文艺创作奖2次,南京军区创作奖2次,福州军区创作奖5次。

1990年离休后,先后应聘参与创办福建省直党工委内刊《党的生活》,参与创办福州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文化生活报》。近十年来一直应聘为福州市委新闻处阅评员。离而不休,勤恳一生。

本书序文:从事文艺创作不觉已六十多载,作品曾发表于《人民文学》、《诗刊》、《解放军文艺》、《散文》、《福建文学》、《福建日报》等报刊。作品入选过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等编印的作品选集。诗歌入选福建省文联主编的《福建文学创作十年选》、《福建文学创作四十年选》;小说入选《福建文学创作四十年选》;散文入选《福建文学创作五十年选》;作品入选《福建文学创作六十年选》的纪实文学卷和少儿文学卷。已出版专集有:故事集《真假表妹》(福建人民出版社)、《凌军长特区奇遇》(珠海出版社),短篇小说集《家贼》(海峡文艺出版社)、杂文集《榕荫斋杂记》(中国文联出版社)、散文随笔集《榕荫斋杂记续集》(中国文史出版社)、纪实文学集《来影去踪》(中国文史出版社)。

检点在报刊发表过的作品,还有好多未入文集,有的是从未编集,如诗歌;有的是时间关系,如小说集是1985年出版的,1986年以后发表的就未编集。为了将易于散失的文稿结集保存,这次选编部分付印,只为保留一些创作历程的足迹,敝帚自珍而已。

书籍目录:前言………………………………………………………………()

第一辑诗歌

放歌………………………………………………………………()

诗二首……………………………………………………………

狙击兵……………………………………………………………

出巡之前…………………………………………………………

陈斐斐 …………………………………………………………

前线连队之花……………………………………………………

革命一条心 ……………………………………………………

写在一个知青点 ………………………………………………

侨乡春

守岛情

闽江春

夜泊厦门港

闽南行(三首)

编辑的心声

文笔生涯

为阴间造房

怕客谣

人才三题

“一锅烂”小曲

“怕”字谣

第二辑文艺评论

浮夸、夸张和浪漫主义……………………………………………()

艺术真假小议

文化产品的交换价值

吊胆篇

文艺二题

文人的执著追求

英雄+狗熊=?

山水画应有时代感

荧屏前的思索

应有崇高的形象

皇帝形象何其高大完美

戏说·歪说·反说

“金牌编剧”朱苏进

战地黄花分外香

——评长篇小说《惩罚》

诉不尽海峡两岸骨肉情

——评小说散文集《密密相思林》

评长篇小说《阿Q后传》

王竞同志文集《凤山涛声》序

毛立平文集《闯荡日本——一个福清人眼中的日本》序

王锦照同志文集《侨乡风情》序

第三辑小说

弥留情……………………………………………………………()

弥留情

杀奸

春雾

将军的假日

罗石土和亲

出国前夕

吓兴哥

附:谈谈《吓兴哥》的语言艺术…………………………………………()

蛎餅摊前

附:这样的短小说好………………………………………………………()

第四辑杂文

静夜思…………………………………………………………()

世事三叹

华佗犯法记

思絮飘飘

坦途有险情

美女的标准

另类之最

孙大圣怕人情

第五辑散文、随笔

军中岁月……………………………………………………()

又到离家时刻

海岛生活散记

国庆节日记摘抄

唱好“回首”之歌

龙津河畔忆谢冕

小小读书郎

闽都文化哺育我成长

难忘军旅“借宿”生活

彩鸽

一束贺年片的题词

列岛巡防记

前沿观察记

生活随想

没空生病

我“爱面子”

养老情怀

原文摘录:……

电视连续剧《戏说乾隆》,为影剧界开创了绵绵不绝“戏说”的风气。历史记载,当年乾隆帝六下江南,一路上旌旗漫卷鼓乐,千百官员相随。编导有心“戏说”,让乾隆帝一身便服,化装成一介平民,草原夜与倩女调情,茶馆里与歹徒相拼,九五之尊,也嘻嘻哈哈,恩恩怨怨,水火无惧,甘苦备尝,如此潇洒,这般多情。因为明明告诉你是“戏说”,别当史看,虽美化帝王,淡化血腥统治,因有较强观赏性,许多人可借此怡神爽目,消闲解闷。观众也就接受了。

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编导们一再声明,此为历史正剧并无戏言,引得文史界纷争不休:是“正说”还是“歪说”?关键在对雍正帝的形象怎么恰当定位:是阴险篡位还是宽厚谦恭?是大兴文字狱,迫害万千读书人,还是只镇压了该死的“清流误国、结党乱政”之徒?是把政敌兄弟贬称猪狗,长期囚禁终于杀害,还是他仁德明理,严守父训?他是迷信丹药中毒猝亡,还是抱病操劳,为辛勤治国而累丧……

戏说,大多是胡编些与历史大局无甚关系的风花雪月,行侠仗义之类行径。声称“正剧”那是“说正”还是“说歪”,就都关连历史大事的真实面貌如何。如是歪说了历史,颠倒了是非黑白,评之者指为比“戏说”更糟,更有危害性。大家当然有意见了。

如今出现了“反说”的小风气,为祸之烈,远甚于“戏说”与“歪说”。“反说”者,把已有定论的正面人物,英雄形象,改写为反面角色。如今年《江南》杂志第一期发的小说《沙家浜》,把同名名剧《沙家浜》里,为掩护新四军伤病员与敌人机智周旋的阿庆嫂,改写为“潘金莲”式的风流成性的女人,与丈夫阿庆一起生活时,与郭建光搂抱调情,与胡传魁同床共枕。率领众伤员坚持在芦苇荡里斗争,英勇无畏的郭建光,被改成是无胆无谋、可怜巴巴求助于胡传魁的“草包人物”。而名剧里的“草包司令”胡传魁却成了炸了鬼子炮楼营救了新四军伤病员的“抗日英雄”。你说好我偏说坏,你赞颂的我偏要丑化,这种“反说”立即引起了大江南北健在的新四军老战士们的极大愤慨和群众的强烈批评。

不由人不担心,如任由此“反说”之风刮下去,人们心目中的光辉形象刘胡兰、江姐、雷锋、焦裕禄……说不定已有人在准备如法炮制“反说”的丑剧呢!人们要大声喝止:此风不可长!

……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