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侧上虹灯鱼(Bolinichthyssupralateralis)
台湾俗名:灯笼鱼、七星鱼、光鱼
大陆名:侧上虹灯鱼
型态特征体延长,侧扁。头中大。吻钝圆而不突出。眼大;眼球后部虹膜具新月形发光组织。口颇大,上颌末端延伸至前鳃盖后缘;上下颌、锄骨、腭骨、中翼骨及舌面均具齿,下颌侧上虹灯鱼
后部另具数个强钩状齿。体被弱圆鳞,易脱落;侧线平直。背鳍单一,位于体中部,具软条12-14,后部另具一脂鳍;臀鳍基底略长于背鳍基底,具软条13-15;尾鳍叉形,尾鳍副鳍条无硬棘。各部位之发光器位置于下:鼻部背位发光器(Dn)无;鼻部腹位发光器(Vn)小而圆形;鳃盖位发光器(Op)2个,位于前鳃盖后缘下方,Op1明显较Op2小;鳃被架位发光器(Br)3个;胸鳍上方发光器(PLO)紧临侧线上缘;胸鳍下方发光器(PVO)2个,PVO1在PVO2的略前下方;胸部发光器(PO)5个,PO3略为升高,PO4更高,约与PVO1同高;腹部发光器(VO)5个,VO2和VO3同高;腹鳍上位发光器(VLO)位于腹鳍和侧线之中间略上方,不紧贴侧线;臀鳍上方发光器(SAO)3个,三者排列呈钝角状,SAO1位于VO5的稍后上方,SAO3紧临侧线的上缘;体后侧位发光器(Pol)2个,呈斜线排列,Pol1位于AOa列的后上方,Pol2在脂鳍下方,在侧线上缘;臀鳍前部发光器(AOa)5-6个,沿臀鳍基底水平状排列;臀鳍后部发光器(AOp)3-4个,沿尾柄腹侧状排列;尾鳍前位发光器(Prc)3个,呈2+1方式排列,Prc2位置略高于Prc1,且在其后方,Prc3在侧线上缘;尾上腺(SUGL)具2-3覆瓦状发光鳞;尾下腺(INGL)具3-5覆瓦状发光鳞。此外,除臀鳍的第4软条上方具3-6个发光鳞外,其余在头部及身体无发光组织。
栖所生态大洋性中、底层巡游鱼类,具日夜垂直分布习性,白天一般白天栖息于375-750公尺处,晚上则上游至水深40-650公尺附近处觅食,以浮游动物为食。
地理分布:分布于世界三大洋热带及亚热带海域。台湾则发现于东沙群岛周边水域。
渔业利用一般以底拖网捕获,不具食用经济价值,通常做为下杂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