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吴永刚
英文名:Yonggang Wu
性 别:男
角 色:编剧,导演
吴永刚(1907~1982),中国电影导演。1907年11月1日,生于江苏吴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岁,进上海百合影片公司当美工练习生,并学做服装、道具、化妆、场记。史东山是他在电影编导方面的启蒙老师。1932年后参加影片《三个摩登女性》、《母性之光》的拍摄工作。1934年在联华影业公司编导处女作《神女(The Goddess)》,一举成名,当时电影评论家认为,这是“1934年下半期中国影坛的最大的收获”。他对影片中人物和场景都作了精心设计和安排。镜头处理力求有所创新,不落俗套。由于他学过美术,运用素描方法刻画人物,朴素地描写下层妇女的悲惨命运。1936年,在新华影业公司编导《壮志凌云》,这是一部在当时被称为“充满刚毅勇敢和血腥气味的一部纯粹的国防影片”。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的4年“孤岛”时期,吴永刚先后拍摄了《胭脂泪》(1938)、《离恨天》(1938)、《中国白雪公主》(1940)、《铁窗红泪》(1941)、《摩登地狱》(1941)等多部影片。1938年至1941年间,在上海拍摄了《林冲雪夜歼仇记》等10多部古装片。从抗日战争胜利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他拍摄了《迎春曲》(1947)、《舐犊情深》(1948)等影片。1947年自建大业电影公司,拍摄《迎春曲》、《终身大事》等片。1949年后在上海电影制片厂任导演。
1950年,导演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描写农村土改的影片《辽远的乡村》。1952年,到新疆哈萨克地区生活了两年,拍摄中国首次使用民族演员和语言(放映时译成汉语)的故事片《哈森与加米拉》。此后又导演了深受群众喜爱的影片《秋翁遇仙记》、《林冲》。1961年以后,拍摄了戏曲舞台艺术片《碧玉簪》(1962)和《尤三姐》(1963)。其中,《哈森与加米拉》获1957年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奖。1978年导演戏曲艺术片《刘三姐》。1980年,他不顾年老体弱,任影片《巴山夜雨》总导演,同导演吴贻弓以及全体演员密切合作,使这部影片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有所突破,获得1981年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1982年12月18日,因病逝世。从《神女》到《巴山夜雨》,吴永刚共拍摄26部故事片、5部舞台艺术片和3部舞台艺术纪录片。
同济大学教授(1957-),男,现为同济大学教授,博导,主要从事低维光子晶体、真空紫外、极紫外和软X射线滤光薄膜和物理气相法制备高效能电磁波屏蔽织物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和参加“高性能13.9nmX射线激光滤光膜的研究”、“超快闪烁晶体的表面维数改变及辐射研究”、“光子带隙材料制备及光体仿真若干重要基础问题研究”、“一维掺杂光子能隙材料对短脉冲激光修饰反应的研究”等,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