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增辽(1904~1981) 字世远,德化顾客群众习惯呼他为“尧司”。福建永春仙夹夹际人。1930年代人德,后定居德化城关兴南街。为1930~1970年代德化知名裁缝师,“成发”、“天益”缝纫店主人。
郑增辽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农历十月十四日生于永春仙夹夹际村。世代务农。父郑双富(约1865~1937),年轻时曾南渡新加坡谋生。增辽14岁随乡亲到厦门当缝纫学徒。他聪明勤巧,虽没文化,经3年学徒及1年留聘,基本学会裁剪缝制技艺。18岁随母詹氏芒娘(1881~1957,永春达埔人)到新加坡寻父,于新加坡打工缝纫。约1930年代初归来,与赖氏吉娘(约1906~1950。德化琼溪人)结婚成家。而立之年,夫妻俩相携来德,于塔雁街开“成发”缝纫店。郑增辽为人诚信,服务态度良好,很快获得声誉。约民国27年(1938)前后,曾招收学徒温兴都(浔中仙境人,徙居路美巷,即今浔阳路),协助缝纫业务。郑增辽对学徒传艺无私,温3年学徒期满出师。抗日战争期间,各地中学初中部和部分小学推行童子军教育,实行准军事训练,郑增辽根据当时形势需要,先后于城关部分中小学及到儒山(今三福、凤山、福阳等地)、雷峰等地完小兜揽童子军装集体订制业务,深得信誉。1950年改店号“天益”。全国合作化运动中,于1956年与继妻李蜂(1925年生,永春介福人)、子郑明德、媳方清霞,一家4人同时参加德化县缝纫生产合作社,约1970年退休。退休后,仍继续协助其继妻李蜂完成日常生产任务,直至1981年辞世。
郑增辽一生从事裁缝60载。在他生活与从事缝纫的年代,正值我国历数千年传统汉装服饰向现代时装迟缓演进时期与特殊历史社会背景,服饰种类相对比较稀简。男装仅以中山装与普通衬衫为主,1950年代后有青年装、学生装等;民国时期有小学与初中生的男女童子军装;女装民国时期有旗袍及其外套,圆裾短衣与罗裙,1950年代后除圆裾短衣有列宁装、外套、仿中山装女裤与女式军装等。郑增辽在各个时期能根据男女顾客的爱好需求与其胖瘦、挺胸、凸肚、弓背等不同体型安排量裁,使顾客穿着宽松合宜,舒适得体;在当时棉布定量发票计划供应年代,尤其能为顾客着想,妥善安排裁剪,节约用布,获得顾客等社会大众称誉,为当时德化最知名的裁缝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