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信息】中文学名: 褐翅鸦鹃
中文目名: 鹃形目
中文科名: 鸦鹃科
中文属名: 鸦鹃属
同物异名: Polophilus sinensis Stephens, 1815,
中文俗名: 大毛鸡 毛鸡 红毛鸡 红鹁 黄蜂 绿结鸡 落谷
拉丁文目名: CUCULIFORMES
拉丁文科名: Centropodidae
拉丁文属名: Centropus
拉丁文种名: sinensis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Stephens, 1815)
英文俗名: Greater Coucal
【形态】中型的鸟类,体长为40—52厘米,体重250—392克。黑色的嘴较为粗厚,尾羽呈长而宽的凸状。雄鸟和雌鸟的羽色很相似,通体除翅和肩部外全为黑色,头、颈和胸部闪耀紫蓝色的光泽,胸、腹、尾部等逐渐转为绿色的光泽。两翅为栗褐色,肩和肩的内侧为栗色。
【分布】褐翅鸦鹃在国外见于印度、缅甸、斯里兰卡、中南半岛、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地。中国南方的常见留鸟,上至海拔800米。在我国分布于浙江、江苏、江西、福建、湖南、广西、广东、云南、贵州、海南等地。
【习性】褐翅鸦鹃主要栖息于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区的林缘灌丛、稀树草坡、河谷灌丛、草丛和芦苇丛中,也出现于靠近水源的村边灌丛和竹丛等地方,但很少出现在开阔的地带。喜欢单个或成对活动,很少成群。平时多在地面活动,休息时也栖息于小树枝桠,或在芦苇顶上晒太阳,尤其在雨后。它善于隐蔽,遇到干扰或有危险的时候就很快藏在地上草丛或灌丛中,也善于在地面行走,跳跃取食,行动十分迅速,还常把尾、翅展成扇形,上下急扭。飞行时急扑双翅,尾羽张开,上下摆动,速度不快,通常飞不多远又降落在矮树上。它的鸣声连续不断,从单调低沉到响亮,其声似“嗷,嗷”声,好像远处的狗吠声,数里之外都能听见,尤以早晨和傍晚鸣叫频繁。
褐翅鸦鹃的食性较杂,主要以毛虫、蝗虫、蚱蜢、象甲、蜚蠊、蚁和蜂等昆虫为食,也吃蜈蚣、蟹、螺、蚯蚓、甲壳类、软体动物等其它无脊椎动物,以及蛇、蜥蜴、鼠类、鸟卵和雏鸟等脊椎动物,有时还吃一些杂草种子和果实等植物性食物。但在它的食物中,害虫和害兽的所占的比例很大,因此被誉为“农林卫士”。
叫声:一连串深沉的boop声,开始时慢,渐升速而降调;复又音调上升,速度下降至一长连串音高相等的或缩短的四声boop叫声。又作突然的plunk声。
【繁殖】每年3月雄鸟就开始求偶了,它们全身的羽毛蓬松,两翅低垂,尾呈扇状展开,跳着盘旋的舞蹈,围绕和追逐雌鸟,同时也用鸣声来吸引雌鸟。这时的雌鸟也常鸣叫,叫声好像母鸡的“咯,咯”声。交尾以后,就在草丛、灌木丛、芦苇、竹林以及攀缘植物中等处营巢,距地面的高度为1—7米不等。巢由细枝、草茎、草叶等构成,有时只用其中的一种材料。巢的结构较为粗糙,形状为球形,开口于侧面的上方,孵卵的亲鸟的尾羽常常露在巢的外边。每窝产卵3—5枚。卵的颜色为白色,有时有淡黄色的光泽,但在孵化时很快消退。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雏鸟孵出后就能在地上蹒跚而行,有危险时便钻入草丛之中,一周以后便能离巢试飞了。
【药用】褐翅鸦鹃的个体较大,外形略似家鸡,所以在我国南方俗称为毛鸡、大毛鸡或红毛鸡等。驰名中外的妇科良药毛鸡酒就是用褐翅鸦鹃的去内脏的鲜体或干燥全体,配入党参、川芎、白芷、龙骨、肉苁蓉、桂圆肉、黄精、大枣等浸泡而成的。毛鸡酒呈赭红色,味香醇,有驱血活血、调经通乳、去瘀生新、舒筋活络之功效,能治妇女产前产后虚弱、风湿头痛、手脚麻痹、跌打损伤、面黄脚浮肿等疾病。
【濒危等级】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濒危因素】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此鸟为传统毛鸡酒的原料,可治疗妇科疾病。以前数量较多,近几年来,各地组织专业队伍捕捉,使野外数量锐减,现已处于濒危状态。
过度捕猎:褐翅鸦鹃是我国的重要经济鸟类资源,在50—60年代,广东,广西等地每年的猎捕量多达数十万只。但由于猎捕过量,以及生境破坏等原因,野外种群数量锐减。
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中医传统理认为褐色鸦鹃论认为除去内脏的干燥全体或鲜体,有滋补、养血、调经、通乳、祛风湿的功能。因此被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