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喉噪鹛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0-2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物种名称】黄喉噪鹛

【又 名】

【拉丁学名】Garrulax galbanus

【英文名称】Yellow-throated Laughingthrush

【科属分类】鸟纲(Aves)、雀形目、画眉科、噪鹛属

【整体概述】鸟种描述:描述:体型略小(23厘米)的噪鹛。顶冠蓝灰色,特征为具黑色的眼罩和鲜黄色的喉。上体褐色,尾端黑色而具白色边缘,腹部及尾下覆羽皮黄色而渐变成白色。思茅亚种色较淡。 虹膜-红褐;嘴-黑色;脚-灰色。 叫声:细弱的唧唧叫声。

【地理分布】分布范围:印度阿萨姆的东北部至缅甸掸邦。在中国东南部及云南南部有两个相对独立群体。

分布状况: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云南的亚种(simaoensis)仅有所存的模式标本。罕见于江西婺源的丘陵地带(courtoisi)。

习性:隐匿于亚热带常绿林和浓密灌丛,于地面杂物中取食。

【保护级别】现在全球仅存150只左右,属华盛顿公约一类保育动物。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发现经过】1923年,黄喉噪鹛在中国的江西婺源被发现,但仅有的那一只标本被发现者带到了美国。以后70年,婺源没有了黄喉噪鹛的消息。

1956年,中苏联合科考队在云南思茅也发现了黄喉噪鹛,3只标本有两只远走俄罗斯,一只留在中国。人们再去思茅寻找黄喉噪鹛时,却一无所获。

以人们对鸟类的认识,像黄喉噪鹛这样不作长距离迁徙的鸟,数量稀少又分布在相距遥远、互不连接的几个区域,应是经过了漫长的地质、气候变迁,被逐渐分割并演化为不同的亚种,可以判断它是孑遗物种并濒临灭绝。

其实,黄喉噪鹛可能从来没有离开过婺源,只是鸟类学家难得老去那么偏远的地方,也难免不与它擦肩而过;而婺源老乡看到黄喉噪鹛,顶多发声“多漂亮”的感叹,不会关心它是否正折磨着鸟学界。

1992年,有个绰号“小板鸭”的婺源青年,无意中打下一只黄喉噪鹛,送给了一位老师做成标本。标本辗转送人送得不知去向,所幸留下了照片。

1993年,英国鸟类保护协会一位会员在香港鸟市意外发现一只黄喉噪鹛,它混在来自中国大陆的出口画眉中。一通国际间的信件往来确定了这只黄喉噪鹛是婺源亚种。为了寻找它尚在世间的同伴,一项由国际资助的调查于1997年开始。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