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沛
笔名: 陈之衍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22/1/11
民族: 汉族
原名张蓓,江苏镇江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陕甘宁边区绥德《抗战报》主编,延安《解放日报》记者、编辑、编辑组组长,《东北日报》编委、副总编辑、总编辑、社长,新华通讯社东北总分社代理社长。1959年后,历任《人民日报》编委和总编室、国内部、工商部、经济部主任,建筑材料工业部政策研究室主任兼《中国建材》主编,《经济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中国市场出版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总编辑,中国经济记者协会会长。编著文集《一个生产的城市》、《中欧旅踪》、《大路集》、《美国漫笔》,诗集《延安晨歌》等。获“新闻工作50年”贡献荣誉奖。
2、张沛
1974年生于山西太原,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学士(1995),复旦大学文学硕士(1998),北京大学文学博士(2001),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后(2001-2003)。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兼任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先后为研究生开设“20世纪西方文论”、“诗学范畴专题研究”、“欧美文学导读”等课程。
A. 专著
《隐喻的生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B. 学术论文
1、《嫦娥与提托诺斯:两个变形神话的比较》,载《复旦学报》1998年第1期,第127-132页。
2、《中西戏剧楔子隅论》,载《弦歌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71-178页。
3、《谈中西戏剧中的诗与乐》,载《晋阳学刊》1999年第6期,第65-68页。
4、《想象:游弋于修辞与认知之间》,载《多边文化研究》第1卷,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1年4月,第440-460页。
5、《飞跃意义之堑:“本义”与“隐喻义”的永恒追逐》,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第96-102页。
6、《比较:作为认知基本方法的隐喻机制》,载《中国比较文学》2002年第1期,第43-55页。
7、《混沌的瞬间澄明:转换生成的生命隐喻》,载《国外文学》2002年第2期,第12-17页。
8、《仿真之境:文学文本的隐喻生存形态》,载《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第3-7页。
9、《意象·象征·神话:隐喻诗学的谱系研究》,载《东方丛刊》2003年第1期,第42-56页。
10、《转换生成:隐喻的辩证生命形态》,载《国外文学》2003年第2期,第3-12页。
11、《〈哈姆雷特〉与莎剧的中文翻译》,载温儒敏主编:《高等语文》(第二十四章),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512-518页。
12、《隐喻》,载《跨文化对话》第12期,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8月,第142-158页。
13、《隐喻:一个社会政治修辞学的研究》,载《多边文化研究》第2卷,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9月,第301-321页。
14、《修辞与认知:隐喻诗学的认识论研究》,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第一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7月,第288-311页。
15、《论林语堂的语录体创作》,载《东方丛刊》2004年第3辑,2004年8月,第184-195页。
16、《隐喻:人与言的和解者》,载《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第3期,第151-162页。
C. 书评 随笔
1、《人与位》,载《新批评文丛》第3辑,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11月,第23-33页。
2、《隐喻:比较研究的基本方法》,载《中华读书报》2000年5月10日第22版。
3、《林语堂的文化双语意识》,载《中华读书报》2000年10月25日第23版。
4、《对“一”的信念》,载《跨文化对话》第5期,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1月,第79-84页。
5、《面向不可能的可能——德里达在京讲演述评》,载《跨文化对话》第8期,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3月,第34-41页。
6、《责任:新世纪的人类伦理》,载《跨文化对话》第9期,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9月,第40-45页。
7、《与春天的绝望之约——评桑塔亚纳的早期哲学名著〈理性中的生命〉》,载《跨文化对话》第11期,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3月,第162-168页。
8、《新主义与老问题》,载《跨文化对话》第14期,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年3月,第96-110页。
D. 译著
1、《异中求同》(Claes G. Ryn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合译)。
2、《传统与变迁》(John King Fairbank著),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1月。
3、《文学与美国的大学》(Irving Babbitt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合译)。
4、《常识中的理性》(George Santayana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
3、张沛
1995年出生于山西阳泉。2002年进入段家背小学。去年12月,刚刚踏进中学校门的14岁少年张沛再次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他设计制作的FLASH动画《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在全省“依法禁毒构建和谐”FLASH动画设计大赛中获优秀奖。由于是在全省范围内面向社会公开选拔,所以此次大赛的参赛者达到了近7000名,其中多数为大学生和电脑专业从业人员,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中,张沛的作品毫不逊色,依靠设计难度较大、内涵丰富赢得评委的认可,这个当时还是段家背小学六年级的小选手闯入优胜者行列,是获奖选手中唯一的一名小学生。
别看张沛年纪不大,可他在软件设计和FLASH制作上颇有心得:2007年,他的动画作品《北京欢迎你》荣获全国第12届中小学生书法与绘画大赛三等奖;2008年,他设计制作的播放软件《迷你播放器》荣获市第23届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迷你播放器》和FLASH动画《We are ready》分别获得全市中小学电脑作品大赛一等奖和三等奖。
现在,张沛俨然成为大家眼中的“电脑高手”,难能可贵的是,他从不利用电脑玩游戏,以至于有的同学还因此取笑他“迂腐”、“不时尚”。对此,张沛的解释很明确,他说自己“只对有意义的事情感兴趣”。
张沛对电脑产生兴趣是在一年级,他第一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电脑就有了强烈的好奇心,一直缠着舅舅介绍简单的电脑知识。三年级时开设的电脑课更让他开了眼界,那个方寸之间包罗万象的世界让他应接不暇,一个又一个问题让他迷惑不解,他不停地求助于老师、求助于书本、求助于网络,一点一滴积累知识。五年级时,父母送给他一套电脑软件,其中一个播放器软件引起了他的注意。很快,他就发现这个软件存在功能少、实用性差等不足,并因此萌发了制作一个播放器软件的想法。当时,他遇到了很多困难:英文词汇看不懂、代码编不出、专业书籍太深奥、界面美化工作难度大……接踵而至的难题并没有吓退他,凭借兴趣,张沛一一克服了这些难题。经过精心设计和重新安装程序,迷你播放器终于完成了,不过张沛心里还有目标,由于掌握的知识有限,这款播放器还存在着所支持的音频视频格式单一、娱乐功能少这些缺点,他说,只要时间允许就会继续学习,逐步完善这个软件。他还不好意思地承认,自己的审美观不行,外观设计总让人看着别扭。不过,他很有信心,他相信,只要有兴趣,愿意学习,自己一定会越来越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