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残云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1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陈残云是广州北郊石马村人,1914年农历2月29日出生。6岁丧父,家贫,小小年纪便随母亲下田干活,砍柴,摸鱼虾,替别人看牛,以补家用。直到9岁 进村私塾读书,每天放学后,仍上山割一担柴草回家,周日以及农忙时节都帮家里干活。他就常和农家的孩子们一起,加之他的母亲十分善良开朗,在他幼小的心灵播下了深爱穷苦的农民兄弟,平和善良的美的种子。

当他正在广州八桂中学求学之际,供他上学的兄长与人在香港合开一家白铁铺,要他前往管理账目,因而猝然终止了学业。这是作家第一次到香港。他十分苦闷,常到九龙广东路的穷乡亲中间,和他们成了真正的朋友,深深地感受到社会的不平和黑暗,他苦恼。1933年写了一篇《一个青年的苦恼》投寄香港《大光报》,却意外地发表了。接着他又写了一篇较长的《黄包车夭的日记》,也发表了。这就是作家的处女作吧。 这时,陈残云接触了大量现代派诗歌,从而转向了对新诗的爱好,尤其象征派的朦胧诗更令他着迷。同时又迷上了蔡楚生的现实主义电影。陈残云就是这样,一方面,在股陇诗中追求心目中的“高雅”情感,一方面又在现实主义电影艺术中,找到了对苦难人生郁郁不平的宣泄口。这是他未能完全浸淫于现代派朦胧诗的原因,也是他日后迅速回旧现实主义诗歌美学的根由。作家21岁那年,他终于有机会回广州考上了广州大学文学系。

次年,即1936年的8、9月间,他有机会参加了中共领导的“广州艺术家协会”的诗歌组活动(简称“艺协”诗歌组),接触到全新的革命诗歌的话语,为抗日救亡呐喊的革命诗歌的主张令他热血沸腾,他加入了“艺协”诗歌组。从此他以高昂的爱国主义情怀,热情地汇入到抗日救亡的革命洪流之中。开始了他诗歌创作的新里程。他热情地参与诗歌组的一切活动,参加创办诗歌组刊物《今日诗歌》,之后,又与黄宁婴、陈芦获、黄鲁创办同仁刊物《诗场》。随着形势的发展,6月底,《今日诗歌》改为《广州诗坛》,诗歌组相应改为“广州诗坛社”。7月1日《广州诗坛》创刊上号面世。 “七·七”事变突然爆发的消息传到广州,陈残云和诗坛社的诗友们同仇敌忾,义愤填膺,连夜奋笔疾书,出版“保卫芦沟桥”诗号外,走上街头,他们火样愤激的诗篇和着民众的怒火在街头燃烧!同年10月,为适应抗战形势,在蒲风倡议下,“广州诗坛社”扩展为“中国诗坛社”,从第4期开始,《广州诗坛》更名为《中国诗坛》。 他创作了大量激情似火的抗战诗篇。

1938年2月他的第一部抗战诗集《铁蹄下的歌手》出版了。1939年他的军旅诗一篇接一篇地从他笔底涌出,其中发表在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上的《清晨小曲》、《烽火下的抒情诗》(《以守夜卫》《草场上》)、《黄昏短曲》(三章)以及《马夫》、《杨村江畔》可以说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从此,诗人走向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的漫长岁月。

1939年12月,陈残云从香港辗转绕道抵达桂林.在逸仙中学任教的同时,进行抗战诗歌艺术的活动。这一时期发表的《萧声》,以其浓浓的思念情怀,叙述了的一个本来心地温厚静美的吹萧人,面对日寇的血腥暴行,转变为自觉地拿起武器向侵略者复仇的无畏勇士的动人故事,诗情浓郁,意境蕴藉,很有感染力。陈残云在桂时期的诗歌代表作还有《致死者》、《送远行人》、《故乡的雾》《诗二首》中的《蔷薇是红的》等。这些诗不如抗战初期的火热,却更深沉,更细腻,情感层次更丰富,更耐人寻味。 “皖南事变”的爆发,迫使作家高桂赴港。抵达香港不久,希特勒背信弃义,不宣而战,苏德战争爆发。陈残云立即写了激情喷涌的组诗《莫斯科小插曲》以及《列宁格勒颂》,先后在《华商报》发表。这些诗后来成为由晦晨、水拍、残云、刘商、药眠、唐琅、劲草、渊鱼集体创作的诗歌合集《保卫莫斯科》中的一个组成部份。茅盾主编的《笔谈》半月刊长七期称之为“苏联英勇抗战的史诗”。当然,陈残云在香港时期的代表作当数情怀跌宕,真挚动人的长篇抒情诗《海滨散曲》十章。

1941年11月,经夏衍同意,陈残云抵达新加坡。他持夏衍介绍信与胡愈之联系,安排下学期到南侨师范任教。等待期间,作家写了一些诗文在《南洋商报》上发表,也有寄回桂林香港报刊发表的,其中当以抒情诗《母亲底歌》为代表作。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陈残云开始了漫长的海外历险生涯。直至1944年1月脱离险境,回归祖国,参加保卫伟大祖国的战斗。

1944年正月作家再次踏上桂林的土地。2月5、6、7、8日,桂林《大公报》发表了他一万多字的长篇报告文学《今日马来亚》。这是作家《走出马来亚》系列中的第一篇。作品发表后.引起社会的强烈运响,也引起了美国驻桂机构的重视,他们将该文译成英文发回美国转载。 同年夏天,日寇大举进攻豫湘桂,形势十分危急。陈残云热情地加入中共领导并组织的桂林文化界扩大宣传周的活动,参加桂林文化界抗敌协会的工作。6月底,又加入由田汉主持组织的桂林文化界抗战工作队(简称“文抗队”)的组织工作。“文抗队”组建后,田汉担任总领队,陈残云担任队长,于8月卫日出发,北上宣传抗日,动员群众,鼓舞士气。据有关资料提供,陈残云创作了短剧《军团列车》、街头剧《希特勒垮台》(与华嘉合作)以及《全洲自卫队队歌》的歌词等。这些作品的上演效果极佳。可惜这些作品都未能留下。 10月陈残云与黄宁婴从柳州东进梧州东江纵队联络处参加东江纵队;途中遇梧州沦陷,两人折返柳州,加入逃难人流,西向徒步数千里,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历尽艰难困苦,12月抵达贵阳。在贵阳文化人招待所,陈残云接受了周刚鸣代表党组织交给的秘密任务,与黄宁婴等朋友一起东进粤桂交界处的大坡山李济深部,协助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工作。此行由陈残云负责。 经过三个多月的徒步跋涉,翻越无数的高山大岭与悬崖峭壁,越过敌伪封锁线,穿越国民党顽固派统治区域,于1945年3月到达目的地,到部队做政治工作,李济深任命陈残云为政工队队长,朱治平为副队长。 6月间,受李济深派遣,陈残云只身潜行,到达罗浮山冲虚观的东江纵队司令部,转达李济深请求帮助向党中央联系并请示工作的任务。8月初,陈残云在东江纵队司令部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接到周恩来电报,指示成立华南民主联军,由李济深任司令。陈残云奉命与民盟领导人李伯球返回大坡山。日本投降后,经向郁南地下党组织请示,陈残云加入民盟。 10月复员回广州,与司马文森合作复刊《文艺生活》,并创办《文艺新闻》,同时,担任民盟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民盟南方总支组织部副部长,开展民主运动,在党领导下,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陈残云在《文艺生活》光复版第一号上发表的小说《风砂的城》,标志着作家创作重点转向小说。 次年6月,国民党当局加紧文化迫害,查封进步刊物,陈残云第四次抵达香港,与司马文森坚持出版《文艺生活》,创办“文艺生活社”,直至1949年。

1947年春陈残云到香岛中学任教,深受学生欢迎,深得学生爱戴。此期间,他发表了一批校园文学作品,对香港校园文学具有开拓意义,其中篇小说《新生群》当是香港校园文学的代表作。 此期间,陈残云在繁忙的教学和社会工作同时,勤奋创作,1946年10月出版了中篇小说《风砂的城》,1947年出版中篇小说《南洋伯还乡》,以一清如水的笔调表现中学校园生活的《新生群》于1948年在《香港学生》半月刊新1号至新12连载,1949年,出版短篇小说集《小团圆》,选入《小团圆》、《救济品下乡》、《兵源》、《财路》、《受难牛》、《乡长的儿子》六个短篇。这些作品以浓郁的乡音土调,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劳苦大众在抗战“胜利后”的苦难与挣扎,具有浓郁的岭南风味,显露了陈残云深厚的珠江文化底蕴和表现才能。 1948年冬完成了电影剧本《珠江泪》的创作,得到蔡楚生的热情肯定,1949年夏投入拍摄,由王为一执导。

1950年2月1日,同时在香港利舞台等三家一流映院首影,取得很大成功。被誉为香港粤语影片的经典之作,1957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荣誉奖,1979第二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举办的“五十年代香港电影回顾展”中再次荣登榜首。

1949年2月离开香岛中学,进入南国影业公司编导室任主任。国内解放战争形势迅猛发展,陈残云参加了中共香港工委领导下的“文化工作委员会”(简称“文委”)的领导工作。“文委”经与香港《大公报》协商,开辟了多项专栏。 其中,陈残云与黄秋耘主编《青年群》周刊,5月中旬接手与章混主编《影视》周刊,于6月退出《青年群》的主编岗位。陈残云进入南国影业公司后,致力于香港粤语片的清洁运动,与黄宁婴联合组织了《粤片集评》和《家庭病院》栏目,为香港粤语影片的健康发展做了大量工作。

1950年2月,陈残云应欧阳山邀请,经组织同意,调回广州担任华南文艺学院秘书长.同年10月至1951年3月,率部份学生参加保安县的广东土改试点。

1951年11月,率领部份学生前往云浮县参加土改运动,陈残云参加县委,并担任第四区区委书记,领导该区土改。两次参加土改,都给陈残云留下深刻印象。成为日后土改题材创作的丰富源泉。1954年出版了中篇小说《山村的早晨》、《喜讯》。

1952年12月云浮土改结束,陈残云被调回广州,到华南分局宣传部创作组从事专业创作。1953年春节过后,他接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与欧阳山、李英敏组成电影剧本创作组,欧阳山担任组长,到海南老区体验生活。后来欧阳山退出创作组,电影剧本由陈残云与李英敏完成创作,取名《椰林曲》,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还是由王为一担任导演。影片公演后,观众反映强烈,被评论家称为将革命情与家庭亲情融合有突破性贡献的十分动人的优秀影片。 1954年广州作家协会成立,陈残云当选为常务理事,党组成员。是年到宝安县任副书记,负责边防工作。半年后调回广州,至广州市公安局担任办公室副主任,与侦察员们一起破案、审讯。后创作了反特影片《羊城暗哨》。影片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导演卢珏。于1957年公演,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映。近日《电影艺术》仍发表文章称“不朽的《羊城暗哨》”。

1958年秋至1960年春,到东莞县担任副书记。他以农村基层干部身份参加众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伟大斗争,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亲密朋友。后,于1962年完成了长篇小说《香飘四季》的创作。该书清纯秀丽,刚柔相济,堪称珠江文化美学品格的杰出代表,具有恒久的艺术魁力,故而一版再版,1978年重版,印数6册仍销售一空,成为一部很受读者欢迎的畅销书。1958年10月下旬至11月初陈残云参加田汉率领的全国文联福建前线慰问团,到福建前线慰问后,发表了一组福建前线散记。这组散记荡漾着作家对人民子弟兵一片深情。 1959年6——7月,陈残云受中国作家协会派遣,先后出访罗马尼亚和阿尔巴尼亚,发表了一批短诗和访问散记。

1962年与蔡楚生、王为一共同完成电影剧本《南海潮》的创作。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蔡楚生、王为一导演。影片堪称艺术精品,受到观众热烈欢迎,是艺术价值与票房价值双赢的优秀之作。同年受文化部委派,再访阿尔巴尼亚,与阿方共同创作大型记录片《并肩前进》。“文革”期间,陈残云当然未能幸免于难,抄家、关押、游斗、“五·七”干校……但最让他痛苦的还不是个人的苦难,虽然,作家对失去的自由和人格尊严也不是不在乎。但相比之下,最让他揪心的还是整个社会的灾难,是同伴所受的摧残。当时突变的现实和他一心追求并曾为之奋斗的美好社会相去太远了。

1971年冬,他从“五·七”干校回到广州,被安排到省革委会文化组属下的创作室,挂了个副主任之职,他头脑却十分清醒。在所谓“反回潮”的日子里,“四人帮”规定作家只能写“和走资派斗的英雄”。陈残云则痛感生产遭破坏,人民的经济生活再次面临严重贫乏境地。他决心利用给他写作的机会,再搞合法斗争。他奉命下乡,着力与干部群众座谈如何搞好生产的事,也着力叙写基层干部如何带领群众克服困难,把农业生产搞上去,改变贫穷落后处境。报告文学《乌石坡散记》和《重访水乡》就是这样写出来的。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读这两篇作品,却不能不佩服作家敏锐的政治嗅觉,在当时的恶劣环境下,曲折地与“四人帮”进行合法斗争的非常勇气,敢讲真话的朴实正直的本色。 进入新时期,他从农民那里深切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蓬勃生机,也看到了阻力。他热情地为改革开放呐喊,走遍广东的东西南北中,发表了几十万字的散文。为使全国人民了解广东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他倡议分批邀请全国知名作家到珠江三角洲及深圳珠海经济特区访问。此倡议得到作协广东分会党组的赞同,得到广东省委省政府及有关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作协组织了三批作家代表团到广东访问,发表了近百篇访问见闻。此举真是“一箭三雕”:宣传了广东的成就,也就是宣传了改革开放政策的伟大成果,使作家们开了眼界,改变了观念,增加了对改革开放政策的认识。 为了加强省、港、澳作家的交流,在他主持作协工作期间,举办了三期省、港、澳作家的“雅集”,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改革开放之初,他就热情关注深圳的文学事业的发展,经过与深圳市委市政府的联系,动员著名诗人韦丘到深切怖委宣传部担任副部长,创办大型文学期刊《特区文学》。他本人创作了长篇小说《山谷风烟》、《热带惊涛录》,《山谷风烟》同时在广东人民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十多万册,《热带惊涛录》也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好评,获广东第二届鲁迅文学奖。陈残云还当选为中共十三大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代表大会。 陈残云历任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省作协副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常务委员、主席团委员、顾问、名誉委员,对中国新文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庆贺陈残云半个多世纪的创作成就,总结他的创作经验,1991年7月,在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领导下,由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广东省文联、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中共东莞市委、中共广州市白云区委、中共白云区新市镇委联合主办了“庆贺陈残云同志从事文学创作55周年暨陈残云作品研讨会”。会后由花城出版社出版了陈残云作品研讨文集《文海风涛》。 在他80华诞的1994年,出版了十卷本的《陈残云文集》。并由“陈残云文学基金会”筹备委员会于7月19日,举办了《陈残云文学基金会成立暨〈陈残云文集〉十卷本首发式》庆典。“陈残云文学基金会”由林若担任名誉会长,朱崇山任会长。

2001年1月,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主席团委会授予陈残云名誉委员称号和证书,授予金质纪念章。 2002年10月2日与世长辞。 陈残云同志一生光明磊落,毕生追求光明与美,将宝贵生命融入了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硕果累累,深得人民爱戴。他的作品将融入民族的文化艺术宝库而长存。

陈残云主要作品

《香飘四季》:1963年5月由作家出版社和广东人民出版社同时出版。陈残云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反映了解放后的珠三角水乡人民建设新农村的急切愿望,展示了青年农民改造大自然的昂扬斗志以及他们纯美温馨的爱情。作品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艺术风格清朗自然,乡土气息浓郁。出版后成为热门小说,畅销一时,不仅在省内家喻户晓,在全国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热带惊涛录》:花城出版社1984年出版,陈残云的又一部长篇力作。作品描写了知识分子杜青松到马来西亚探望兄嫂,适逢太平洋战争爆发,杜青松在战乱中始终匿藏金保,继而穿越马泰,终于偷渡老挝、安南到达广西边境,这段历险悲喜交错,悬念迭起,往往绝处逢生,有着很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小说以陈残云青年时代流浪东南亚的真实经历为原型,塑造了一群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人物;描绘了色彩斑斓、情调浓烈的赤道岛国的风情;讴歌了广大华侨抗击侵略、热爱祖国的崇高襟怀,既有历史纵深感,又有鲜明的时代感。

其他重要作品:诗集《铁蹄下的歌手》。散文集《珠江岸边》、《南大门风光》。小说集《风砂的城》、《深圳河畔》、《山谷风烟》。电影剧本《珠江泪》、《羊城暗哨》、《南海潮》(与蔡楚生、王为一合编)。粤剧《粤海忠魂》(与黄宁婴、望江南合著)。1993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陈残云文集》共10卷。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推荐阅读
 
 
 
>>返回首頁<<
 
靜靜地坐在廢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無際,忽然覺得,淒涼也很美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