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

陈昊苏[1],男,汉族,1942年5月生,四川内江人,196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9月参加工作,大学文化,开国元帅陈毅之子。
1960.09——1965.08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学系学习。
1965.09——1972.03 七机部二院二十三所实习技术员、研究室副主任、农场劳动锻炼、政工组副组长。
1972.03——1973.08 借调军委办公厅任秘书。
1973.08——1981.08 军事科学院战史部研究员,其间曾借调社科院任现代史研究室组长。
1981.08——1983.03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1983.08——1984.07 中共北京市丰台区委常务副书记。
1984.07——1987.08 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1987.08——1990.01 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党组成员。
1990.01——2000.09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党组成员。
2000.09——2007.04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党组书记。
2007.04——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党组成员。
兼任国际友好城市联合会会长,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长,中俄友协会长,中欧协会会长,北京市中日关系史学会会长,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会长等。
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屇、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副主任。
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红军之歌》、《继志集》、《走向新世纪》,文集《我心中的太阳》、《辉煌的日出》、《青春之旅》、《我们世纪的英雄》、《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交朋友》等。
七十年代,一批年轻人的梦想就是在他的诗歌下被激起了。唤起了千万人读书的梦想。
“一份承诺,一份爱情,一枚公章,一份复习资料,一场命运的狂奔,感天动地”的电影《高考1977》描述的就是那一代人的生活。陈昊苏的诗歌在他们一部分人中传诵,“我们跨过维也纳的河岸,列队进入米兰”曾激励一批人产生了出国梦。
把陈昊苏引进诗歌殿堂的是佛学大师赵朴初,(赵朴初受张茜的邀请,曾参与《陈毅诗词》的编辑工作)陈昊苏著有诗集《时空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