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育雏期一般是指0—8周龄。这个时期是给温期,也就是借助供暖维持体温的生长初期。育成期是指9-18周龄,此时期主要是以通风换气为主的饲养管理。
育雏期注意事项养鸡专业户能否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主要取决于育雏期的饲养管理。一般肉鸡头1周,蛋鸡前4周为育雏重要时期。育雏期注意事项如下:
1、育雏期药物选择。育雏期使用药物原粉,表面上看来用原粉节省了药费支出,实际上却弊大于利。雏鸡营养来自内外两方面,外部为从饲料饮水中获得,内部为吸收体内蛋黄,后者占雏鸡营养的重要部分,而蛋黄中或多或少带有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霉浆体等病原微生物,通过脐部吸收时极易引起脐炎、白痢杆菌病、慢性呼吸道病等。雏鸡本身因肠道功能不太完善,对药物吸收相对大鸡要困难,原粉药由于没有辅助成分,一方面不易吸收,另一方面副作用较强,故大部分只对肠道菌群起作用,不吸收入血液就不能对脐炎及蛋黄内病原微生物起作用。同时,由于雏鸡个体较小,用成品药和原粉之间价钱差异有限,故而育雏期间应用成品药以获得最佳保护。
2、突破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是指表面上看起来很健康,而体内已有病原微生物的潜伏,只是尚未发病而已,一旦受到应激或天气突变等外部影响时极易发病。笔者认为突破亚健康状态更有利于提高成活率及增加经济效益,在雏鸡阶段显得尤为重要。一般而言,肉鸡头5天,蛋鸡前7天要用效果好的抗生素,目的就是突破亚健康,达到最佳状态。我场在育雏期间使用普杀平(5%的恩谌沙星水溶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开食和饮水。开食并不致病,但掌握不好易诱发脐炎、腹泻等病。一般饲养场接到鸡半小时内不给水、不投料,半小时后给饮一定量的糖盐水,约1小时后再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开食料。
4、免疫、消毒。雏鸡免疫并非越早越好,太早受母源抗体影响,太晚则易导致发病。一般应根据雏鸡母源抗体水平及当地疫情,在兽医工作者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日龄进行免疫,这样可取得较好的效果。育雏期间应选择对雏鸡刺激性小、消毒效果好的消毒药品,消毒方法以喷雾为好。尽量不要使用饮水消毒,因为饮水消毒是否合适目前尚有争议。笔者认为该方法欠妥当,因消毒药通过饮水进入消化道后无选择性,会杀死大部分正常肠道菌群,不利于鸡只生长。
当然育雏期间的生活环境也非常重要,尤其是温度的控制。因大部分养殖专业户对这些常规育雏方法都非常重视,笔者不再一一列举。笔者认为通过良好的管理和正确的育雏方法,使雏鸡保持良好状态,是养鸡成功的第一步,也为整个养殖过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育雏期的环境控制环境主要是指舍内环境。环境控制包括温度、湿度、通风、光照、密度等的控制,这些是小鸡生长发育好坏的直接影响因素,如何控制好这些因素是育雏的关键。
(一) 温度的控制。适宜的温度是保证雏鸡成活的首要条件,必须认真做好。温度包括雏鸡舍的温度和育雏器内的温度。刚出壳的鸡,体温调节机能还不健全,体温比成鸡低3℃,到4日龄时才开始升高,10日龄时才达到成鸡的体温,加之雏鸡的绒毛短,御寒能力差,进食量少,所产生的热量也少,不能维持生活的需要,故在育雏期间,必须通过供温来达到雏鸡所需的适宜温度。供温的原则是:初期要高,后期要低;小群要高,大群要低;弱雏要高,强雏要低;夜间要高,白天要低,以上高低温度之差为2℃。同时雏鸡舍的温度比育雏器内的温度低5~8℃,育雏器内的温度是靠近热源处的温度高,远离热源的温度低,这样有利于雏鸡选择适宜的地方,也有利于空气的流动。如果温度适宜则小鸡活泼,食欲良好,饮水适度,羽毛光滑整齐,均匀地分布在热源的周围;若温度过高则小鸡远离热源,嘴和翅膀张开,呼吸频率增加,频频喝水;若温度过低则小鸡靠拢在热源的附近,或挤成一团,羽毛竖起;有贼风时,在避开贼风处挤成一团。育雏器的温度计应挂在育雏器的边缘,室温温度计挂在远离育雏器的墙上,距地面1米处。育雏的供温方法有伞育法、温室法(锅炉暖气供温)、火炕法、红外线和远红外线法等。不同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条件选择适当的方法。
(二) 湿度的控制。育雏舍的相对湿度应保持在60%~70%为宜。湿度的要求虽然不像温度那么严格,但在特殊条件下也可能对雏鸡造成很大危害。如果出雏的时间太长,雏鸡不能及时喝上水,加之育雏舍内的湿度又不够,这种情况下雏鸡很容易脱水死亡。脱水症状为绒毛脱落,频频饮水,消化不良。但最好不要超过75%,否则会出现高温高湿情况,超过75%时,夏季会高温高湿,冬季低温高湿,都会造成雏鸡死亡增加。一般育雏前期湿度高一些,后期要低,达到50%~60%即可。
(三) 通风的控制。由于雏鸡的新陈代谢旺盛,所以呼出的二氧化碳量大,而且鸡的粪便中有20%~25%不能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就开始分解,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其中包括氨气、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等,从而使得舍内的空气质量下降,影响雏鸡的正常发育。用煤炉供暖时应注意一氧化碳中毒,粉尘过高携带病菌时,易传播疾病并损害皮肤、眼结膜、呼吸道黏膜、危害雏鸡的健康和生长。要做到舍内空气新鲜,就必须注意通风换气。按畜禽卫生要求,育雏舍的二氧化碳含量要在0.2%以下,超过0.5%就会危害雏鸡;氨的含量要在20克/米3以下,否则氨会刺激小鸡的眼结膜和呼吸道,使雏鸡易患病。一氧化碳浓度不得高于24毫升/克,硫化氢等其他有害气体浓度控制在20~6毫克/升以下。实践中多以人在正常时的感觉为标准,如果人能闻到臭鸡蛋味(硫化氢)时或感觉鼻和眼有不适,刺眼或眼睛流泪(氨气)时,则说明舍内的有害气体的浓度已超标,应立即打开风机。要解决好通风换气必须做到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室内的湿度适中,室内的垫纸或垫草要保持清洁,若是封闭或半封闭饲养,舍内必须安装通风设备。通风有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自然通风是指通过门和窗自然交换空气。机械通风是通过设备使空气产生流动,从而达到空气交换的目的。通风换气的总原则是:按不同季节要求的风速调节;按不同品系要求的通风量组织通风;舍内没有死角。雏鸡的通风量见表7。鸡舍的通风量按夏季的鸡的最大周龄所需的最大通风量设计。
(四) 光照的控制。科学正确的实行光照,能促进雏鸡的骨骼发育,适时达到性成熟。对于初生雏光照主要是影响其对食物的摄取和休息。初生雏的视力弱,光照强度要大一些。20~30勒克司的光照强度。幼雏的消化道容积较小,食物在其中停留的时间短(3个小时左右),需要多次采食才能满足其营养需要,所以要有较长的光照时间。来保证幼雏足够的采食量。通常0~2日龄每天要维持24个小时的光照时数,3日龄以后,逐日减少。光照时数。密闭式雏舍雏鸡在14日龄以后至少也要维持8小时的光照时数,光照强度10~15勒克司。20周以上维持10~30勒克司。育雏光照原则:光照时间只能减少,不能增加,以避免性成熟过早,影响以后生产性能的发挥;人工补充光照不能时长时短,以免造成刺激紊乱,失去光照的作用;黑暗时间避免漏光。光照分为自然光照和人工光照,自然光照就是太阳光,它受天气和所在纬度的影响,太阳光的强弱和光照时间的长短,在一年中变化很大。如北京地区6~8月份的日照时间为14~15个小时,12月到第二年1月份为9小时,所以要完全使用自然光照的话,显然不利于雏鸡的生长,必须在此基础上加以补充。人工光照多指灯光(密闭舍的光照来源)。1.密闭鸡舍的光照制度雏鸡前三天视力较弱,为保证采食和饮水,前两天采用24小时光照,第三天采用23小时光照,从第四天起到6周末光照逐步减少,减幅大小视鸡群发育状况而定(正比关系)。2.开放式鸡舍的光照制度在不同季节中育雏育成,利用自然光照控制有以下四种变化情况:(1) 在昼长渐增期时育雏育成,应从当地气象表中查出139日龄育成期自然日照长度最长的一天,最初的l~3日龄可用人工光照补充到23~24小时,此后10天内补充光照时间逐步减少到139日龄时预期的日照长度时间,并维持到139日龄,从140日龄起每周增加光照半小时,直到每天光照16小时为止。(2) 在昼长先增后减期时育雏育成,应从当地气象表中查出在育成期内最长的自然日照长度,按照(1)的光照方式,将光照时间缩短到自然昼长最长的那一天的日照长度时间,此后到139日龄使用趋于减少的自然光照时间,140日龄起每周增加1小时,直到每天最多光照16小时。(3) 在昼长逐渐减短期时育雏育成,从1日龄起到139日龄,自然光照长度不断缩短,于是,在育雏初期可参照(1)的光照方式增加光照时间,此后采用自然日照长度,从140日龄起用人工光照补充自然光照,直到每天光照16小时为止。(4) 在昼长先减后增期时育雏育成,应从当地气象表中查出139日龄的日照长度,如(1)所述那样,最初的1~3日龄内提供必需补充的光照到23~24小时,此后采用自然光照,直到自然光照长度等于预期139日龄的光照时间,在这具体时期之后,用人工光照补充,维持光照总量固定不变,从140日龄起每周增加1小时,直到每天光照16小时为止。开放式鸡舍在人工补充光照时,应注意开、关灯要准时,最好使用定时器,补充光照应早晚同时进行,不宜在早晨或晚上一次进行。
(五) 密度的控制。每平方米容纳的鸡数为饲养密度。密度小,不利于保温,而且也不经济。密度过大,鸡群拥挤,容易引起啄癖,采食不均匀,造成鸡群发育不齐,均匀度差等问题的发生。在考虑密度时,不同用途的鸡群,密度要求也不同,如商品鸡群密度可大于种鸡群。前期密度大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随时分群。
(六) 需水槽料槽量。按单向采食计算,每只雏鸡需要的饲槽及水槽长度:0~2周龄料槽长度3厘米,水槽长度1厘米;3~4周龄料槽长度4厘米,水槽长度1.5厘米;5~8周龄料槽长度5厘米,水槽长度2厘米。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