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注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1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汉字六书”之一。“汉字六书”为: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转注」,许慎的定义是:「建类一首,同意相受。」意思是归于同一部类的字,它们的字义可以互为训释。历来各家对转注的解说不一,主要有两种:

(1)形转说,认为「建类一首」指用同类部首作意符,「同意相受」指同类意符的字义连类相承,如「考」「老」同属「老」部而又可以互训(「考,老也。」「老,考也。」)。

(2)音转说,认为「一首」指词源上同韵或同声的字,如「考」「老」同属一韵,「颠」「顶」同属一声,即意义相同而声韵也相同或相近的字。

中国著名文字学家、北京大学教授裘锡圭先生认为:「在今天研究汉字,根本不用去管转注这个术语。不讲转注,完全能够把汉字的构造讲清楚。……总之,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卷入到无休无止的关于转注定义的争论中去。」(《文字学概要》)

值得介绍的有三家:第一家是江声,他认为所谓的“建类一首”是指《说文》部首,而《说文》的每一部首下都说凡某之属皆从某(如“凡木指属皆从木”)那就是“同意相受”。第二家是戴震,他认为转注就是互训(转相为注,互相为训),《说文》考字下说“老也”,老字下说“考也”,就是互训的例子。第三家是朱骏声,他在《说文通训定声》里说:“转注者,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他不但修改了转注的定义,而且更换了转注的例字。按照朱骏声的说法,当古人从某一本义引申出另一意义时,不另造一字,那就是转注,他认为令长不是假借,而是引申,所以举为转注的例字。朱的说法不是没有理由的,他不迷信古人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