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法美联合大洋中部海下研究(French-American Mid-Ocean Undersea Study)计划的简称,指1971~1974年期间,使用载人潜水器等先进技术,详细考察大西洋中央裂谷地质现象的海洋地质研究计划。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正在形成新洋壳的分离型板块边界的直接观察,进一步验证和发展板块构造说。
制订法摩斯计划制订于1971年。负责调查的有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J.R.海茨勒任首席科学家;法国国家海洋开发中心,由C.里福和X.勒皮雄担任领导。参加调查的3艘潜水器是法国的“西安纳”号(Cyana)、“阿基米德”号(Archimède),和美国的“阿尔文”号(Alvin)。 此外还有若干艘海面调查船和后勤船配合工作。调查海域选在大西洋亚速尔群岛西南,北纬36°30′~37°附近的大洋裂谷带,称为法摩斯区。该区具有典型的大洋裂谷特征,且与转换断层相交切,水深在3000米左右,适宜于参加调查的潜水器的作业水深。正式潜海调查之前,在法摩斯区作了精密的测深和海底地形制图,进行了详细的地震、重力和磁力勘查,以及海底采样和摄影工作。1973年的初步考察阶段,由“阿基米德”号单独进行,8月2日“阿基米德”号首次潜入裂谷底,在这一阶段共潜海7次。1974年7、8月间的主要考察阶段,“阿尔文”号潜海17次,“西安纳”号潜海15次,“阿基米德”号潜海12次。潜海调查于1974年9月3日结束,两年间潜海总数达51次,合计228小时,在洋底潜航了91公里,并在167处采集了约2吨岩石样品(使用机械手采样),共拍摄了27000张照片及大量电视片和影片。
成果法摩斯计划的主要成果有:①在裂谷带见到大量新鲜的熔岩、年青的火山丘、平行于裂谷延伸的正断层和开口的张性裂隙、岩墙露头等,显示大洋中脊轴带确是洋壳生长和扩张的场所。②查明了大洋裂谷和转换断层的详细地质特征,发现裂谷带的扩张作用具有十分复杂的非稳态性质,如不对称扩张、扩张方向的调整、扩张中心的迁移等。③在北纬 37°附近的转换断层崖壁上,见到沉积物遭受形变;板块构造理论所预言的这一断层的左旋剪切运动,已为直接观察到的微构造所证实。尽管转换断层活动带的宽度仅300~1000米,但它并非由单一的大断层组成,具有复杂的动力演化过程。④在法摩斯区采集到金属热液矿床标本,证实了裂谷扩张中心是生成热液矿床的重要源地。法摩斯计划成果陆续发表在《科学》(美国)、《自然》(英国)等刊物上,一些重要成果集中刊载于《美国地质学会通报》1977年 4月和5月号。潜水器拍摄的珍贵照片,经精选后已结集出版。
意义法摩斯计划是人类首次潜入深海底从事目的明确、计划周密的科学考察活动。海洋地质学家在探照灯光下直接观察洋底地质现象,这种详密的地质考察在一定程度上可与陆上的地质考察相比,从而在海洋地质调查史上开创了海底实地考察的新阶段。[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