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朱震达(1930年6月----------2006年9月30日)
籍贯:浙江海宁人
评价:我国很著名的沙漠学、地貌学家!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主要创建人和奠基者。
个人简历:1930年6月20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市。
1949年9月—1952年9月,在复旦大学史地系,后考入南京大学地理系。
1952年9月—1966年3月,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任沙漠室副主任;其中1956年9月—1958年11月,到苏联科学院地理所进修自然地理。
1966年3月—1978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任沙漠室主任。
1978年5月—1992年3月在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所任所长研究员,兼中国地理学沙漠分会理事长。
1992年3月—1999年8月,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所、地理所研究员。
1999年8月—2001年2月,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副理事长和UNEP全球环境基金会评议组(GEF)专家;防治荒漠化公约中国执行委员会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科所高级专家顾问。
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担任联合国环境署和亚太经社会聘为沙漠化顾问;世界实验室沙漠化研究负责人等多项职务。
曾任职务:曾任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所长(1978-1992),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理事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沙漠化科学高级顾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生态学会理事,国际沙漠开发委员会(IDDC)委员,第三届国际沙漠开发大会(TIDDC)主席,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议小组成员,中国生态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理事等职。现任中国沙漠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副理事长,《防治荒漠化国际公约》中国执行委员会高级专家、顾问,UNEP全球环境基金(GEF)评议组专家,《中国沙漠》主编等职。
主要贡献:开拓了中国沙漠化及其环境工程的研究;奠定与发展了中国治沙工程的理论,并在交通及农田沙害的防治中起到明显效果。长期从事沙漠及沙漠化研究和实践,发展了中国的风沙地貌学和沙漠科学,开拓了中国沙漠化及其防治的研究,使沙漠及沙漠化的研究紧密结合国家的经济建设,在理论和生产实践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在国际上占据着整体领先的地位。多次获得国家和国际研究与实践奖。他所领导的沙漠研究所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评为“全球环境保护先进单位”,1991年被评为“全国治沙先进单位”。至今仍然活跃在沙漠和沙漠化研究领域中,指导并主持着重要的研究项目和国际合作课题。培养硕士、博士50多名。发表论文150余篇,专著10余部。
主要著作
“塔克拉玛干沙漠风化地貌研究”(与郭垣文合作),《地理学报》,1964年,30卷1期。
《中国沙漠概论》(与吴正合作),科学出版社,1974年。
《沙漠化土地的防治,中国综合农业区划》(与刘恕合作),农业出版社,1981年。
《中国北方地区沙漠化过程及治理区划》(与刘恕合作),中国林业出版社,1981年。
“试论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区沙漠化土地整治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地理科学》,1984年,第4卷3期。
《中国沙漠化及其治理》(与刘恕合作),科学出版社,1989年。
《中国沙漠、沙漠化、荒漠化及其治理对策》,中国环境出版社,1996年。
《中国荒漠化(土地退化)防治研究》(与吴焕忠、曹学章合作),中国环境出版社,1998年。
《治沙工程学》(与赵兴梁、凌裕泉合作),中国环境出版社,1998年。
社会评价:
以朱震达为首的治沙队,在塔克拉玛干选择了风沙最严重的坡山地形作为半定位的观测站。通过连续3年的观测试验及考察,积累了风沙移动的资料,查明了裸露平坦沙质地表因子,风沙流结构和沙丘形态的变化规律。
在“死亡之海”奋斗的3年里,他们深入到了沙漠中的克里雅河下游三角洲,深入到离沙漠边缘200公里的喀拉屯古城、尼雅城进行野外考察和定位半定位的观测试验,搜集了很多环境变化的宝贵资料,终于完成了塔克拉玛干的考察任务,满载成果,队伍整齐地走出了“死亡之海”。
1.攻克沙漠化问题
沙漠化,是近年来各个国家沙漠研究的中心问题,它关系到占全球20%的人口,2/3的国家和地区,每年约有500到7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沦为沙漠化土地。因此,沙漠化成了当前干旱及半干旱区和沙漠研究中与人民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
1977年8月,朱震达以中国代表团副团长的身份,出席联合国内罗毕召开的世界沙漠化会议。在会议期间,他专心收集各国的学术资料,潜心研究沙漠化问题。回国后他根据我国多年来对沙漠研究的情况,认为,沙漠化在我国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同样存在,并直接威胁着草场、农田。因此,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沙漠研究就更应紧密围绕沙漠化来进行。但是,在当时沙漠化这一概念并不被所有科学工作者所接受,在众说不一的情况下,朱震达据理力争,果断地组织全所主要力量,开展了对沙漠化的调查研究,并与有关生产部门合作进行治理模式的试验。经过10年的研究试验,他与刘恕等专家一起,共同完成了国家农业区划委员会所委托的编写《我国北方地区沙漠过程及其治理区划》的专著,获得了国家农业区划二等奖。他还与其他学者一起,编制了各个地区沙漠化的地图。他打破以往封闭式的专业界限,融农、林、水、土、地貌、气象和制图等专业,采用遥感监测预测新技术,把综合考察、定位观测、定点试验、典型示范等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基本搞清了我国北方沙漠化(含潜在沙漠化)地区与典型地区的沙漠化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朱震达先后撰写了13篇重要文章,这些论文指出:在我国现代沙漠化中,由于干旱、风力等自然因素造成的沙漠化面积只有10%左右,而因滥垦、滥伐、过度放牧等人为原因造成的沙漠化面积却达90%左右。因此合理地进行土地利用,是防止沙漠化的根本途径;同时,沙漠化最危险的地区,并不在那些大沙漠的边缘,而是在半干旱农牧交错地区,所以整治的重点应放在这些地区。这些研究成果,从宏观到微观,从战略到战术,都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沙漠化地区的农牧业发展战略、治理规划、不同类型的沙漠化土地整治模式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朱震达先生还十分重视试验研究,例如,在充分发挥沙坡头科学试验站的示范作用外,先后在临泽、奈曼等地建立了科学试验站,形成了各种类型的试验网络,为不同地区防治沙漠化树立了典型示范站,推动了大面积研究和治理沙漠化工作的开展。
2.打入国际走向世界
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国策,给朱震达的学术研究开拓了广阔天地。一向注重国际学术交往的朱震达,主张“博采各国之长为我所用,以我之长为国争光”。1978年以来,他依靠自己的优势,利用各种机会,多渠道地开展国际学术交往。通过联合国环境署和开发署,第三世界科学院,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先后与40多个国家进行了学术交流。并与日本、联邦德国开展合作研究,与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亚太地区经济社会等组织举办了多次国际沙漠化培训班,沙漠化讨论会等活动。在联合国环境署沙漠化总评中指出:中国沙漠化治理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榜样。并拟定在中国筹建国际沙漠化研究中心。1985年,朱震达被第三世界科学院选为院士,他在国内外的学术成就,引起了国家与科学院的重视。
3.沙漠科学上的铺路石
在沙漠化研究的10年历程中,朱震达及其这支队伍得到了锻炼与成长,已取得重要的成果43项,其中《中国沙漠概论》填补了我国沙漠学的空白,还有15项受到国家和省(区)的嘉奖;造就了拥有38位高级科技骨干的沙漠研究专业队伍;为沙区农牧业生产单位和三北防护林工程培训了数以百计的地方科技人才;沙漠所已成为博士生、硕士生授予单位,为研究沙漠化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朱震达在最近再次出任沙漠所所长时说:“我们的沙漠研究要立足两个方面:一是要面向土地沙漠化问题,这是关系到人民生活环境的大问题;二是要看到我国沙漠类型复杂,在世界沙漠中有独特的特点,因此要以沙漠化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探索出不同类型的治理模式,这样才能面向世界,同时要根据中国大沙漠的特点,抓住若干基础问题,才能使我们的科学水平有所提高。我愿作沙漠科学道路上的铺路石,让后来者踏着它永远奋进,为人类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