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名称】《由樊城早发》
【年代】明朝
樊城历史悠久,因周宣王封仲山甫为樊城侯而得名,距今已有2800年历史。樊城资源优势突出。辖区总面积600平方公里,下辖2个镇、8个街道办事处,拥有80万人口。区位优越,交通便利、通讯发达。东面和北面与襄阳区接壤,南面以汉江为界与襄城区接壤,西面与谷城、老河口接壤,是鄂、豫、川、陕的交通枢纽,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现已形成新华市场、白鹤市场等100多个各类专业批发市场,从业人员20万之多,年成交额达数百亿。
今樊城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是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市的中心城区。
【作者】袁中道:(公元1570-1623年),字小修。与其兄袁宏道、弟中道都是晚明反复古运动的“公安派”代表,时称“三袁”。主张文学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其游记小品特妙。万历进士,官南京吏部郎中。有《珂雪斋集》等。
【体裁】七言古诗
作品原文由樊城早发
荷衣鸠仗道民装,闲客游山也似忙①。
柿叶满村春昼暗,蔷薇夹路晓风凉。
逼来峰色神先醉,互答泉声话正长②。
欲界仙都真在此③,右军何处问金堂④?[1]
作品注释①荷衣:荷叶编成之装饰衣,清高隐者之衣也。《北山移文》:“焚芰制而裂荷衣。” 鸠杖:刻有鸠鸟之形的手杖,义取不噎。
②逼来:形容山峰逼近,有扑面之势。
③欲界:佛家语,三界之一。其一为欲界,其二为色界、其三为无色界。
④右军:这指王羲之。金堂,在这里指代境界幽静奇异之处。
《晋书·许迈传》载,许迈给王羲之信中说 :“自山阴南至临安,多有金堂玉室,仙人芝草,左元放之徒,汉末诸得道者皆在焉。”[1]
作品简析此诗意境独特闲然,“逼来峰色”和“泉声互答”,绘声绘色,读来感同身受,极赞襄樊美景乃人间之仙境![1]
作者简介袁中道
袁中道(1575—1630)明代文学家,字小修,一作少修。“公安派”领袖之一,袁宗道、袁宏道胞弟。汉族,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中进士,授徽州府教授,止于吏部郎中。与其兄宗道、宏道并称“三袁”,其成就次于宏道。其文学主张与宏道基本相同,强调性灵。他较两兄晚殁,目睹模仿公安派的文人的流弊,晚年又形成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思想。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优。游记文能直抒胸臆,文笔明畅;日记多有精粹文笔,对后世日记体散文有一定影响。著有《珂雪斋集》20卷、《袁小修日记》20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