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伯芳,1928年10月17日生,高级工程师。江西余江人。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
历任安徽省佛子岭、梅山水库工程指挥部工程技术科技术员,水利部治淮委员会设计院水工室组长、工程师,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结构材料所高级工程师,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教授。参加了佛子岭、梅山水库连拱坝及响洪甸水库拱坝的设计工作。
在混凝土温度应力、徐变理论、有限元方法、新坝型、坝工优化设计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已在新安江、刘家峡、李家峡等水利工程中得到应用。水工混凝土温度应力的研究成果,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著有《水工混凝土结构的温度应力及温度控制》、《有限单元法原理与应用》、《结构优化设计原理与应用》。
主要经历:
1951年~1956年,参加治淮工程,先后参加了安徽佛子岭、梅山、响洪甸三水库的设计,任技术员、工程师、坝工组长。
1957年~1969年,在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结构材料研究所任工程师、组长,从事混凝土高坝研究,在我国开辟了混凝土温度应力、混凝土徐变理论等新的研究领域,提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实际工程。
1969年12月~1978年,在水利电力部第十一工程局勘测设计研究大队任工程师、组长,研究了三门峡大坝改建的温度应力问题,从70年代初开始,积极推广有限单元法。
1978年12月~目前,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研究室主任、兼任国家电力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984年被授与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称号,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从1976年开始,在我国开辟了拱坝优化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建立了数学模型和求解方法,在全国得到了广泛应用。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