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九思(1916年生),男,江苏扬州人。我国著名教育家,日本国立广岛大学名誉博士。
个人经历1916年阴历1月18日出生在江苏扬州的一个经营布店的小商人家庭,5岁至12岁,读私塾和小学;
1929年考入扬州中学;
1935年,中学毕业后找到一个在浙江大学物理系当小职员的工作;
1936年,入武汉大学哲学教育系学习,第二年转入外语系学习[1];
1936年10月,被吸收进“武大青年救国团”,同年11月至12月,“武大学生救国会”成立,朱九思被选为理事;
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12月,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执教,曾任冀察热辽边区群众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
1938年12月至1942年5月间,作为抗大第二分校成员,到敌后晋察冀边区,先后担任过政治教育干事、指导员、政治教员和大队的政治主任教员。1942年5月,朱九思调离抗大第二分校,担任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长;
1945年8月,调任晋察冀军区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长;
1945年12月,调任冀晋纵队政治部民运部副部长;
1946年6月,调任《冀热辽日报》(后改称《群众日报》)副总编辑,后任总编辑;
1953年1月至6月,调任湖南省教育厅常务副厅长[1];
1953年~1984年,任原华中工学院副院长、院长、院长兼党委书记等职,历任新湖南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文教部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主持华中工学院工作三十余年,为华中科技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特别重大的贡献,其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979年3月5日,朱九思带领教育部派出的高等教育考察组,到美国、加拿大、日本三国考察了许多著名大学;
1980年4月,朱九思在一期干部轮训班上就正式提出要把华中工学院办成综合性大学;
1984年日本广岛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1984年12月,华中工学院(1988年改名为华中理工大学,2000年经四所高等学校合并改名为华中科技大学)领导班子换届,年届69岁的朱九思退离大学的领导岗位[1];
1985年至今从事高等教育学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现任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出版学术著作《竟争与转化》、《高等教育刍议》、《高等教育散论》、《高等教育管理》4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级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多项,指导研究生30余人,其中博士生9名。
对华中科技大学的贡献朱九思校长是华工(华中科技大学)的缔造者,人称华工之父,如今已经90多岁高龄,仍然担任武昌分校的名誉校长。看到学校里哪里的树木植物被人损坏,马上就给学校绿化委员会打电话投诉,华工每砍一棵树都要校长亲自签字的传统从他当校长时就订下了,如今的华科爱树如命。
他奠定了华工的实力基础。相信他的事迹华中大学子都或多或少听过一些,最主要的是他独具慧眼,他用发展的目光,招聘了很多在文革时被清华等高校打倒的教授.使华工从一个定位于教学型的地方学院一下子被国家教育部钦定为研究型的国家重点大学!标志事件是:国家教育部在文革后对全国高校的资源调查,华工在全国十五项指标中,有十二项得了全国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