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演员简单介绍
刘铮出身梨园世家,母亲宋玉珍拜在张君秋门下,是河北省京剧院的国家一级演员,父亲刘长城教小生,姑姑则是现代京剧《红灯记》中扮演铁梅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瑜。但少时的刘铮却更喜欢唱歌、跳舞,日后成为了一名专业的舞蹈演员。也许是自小对京剧耳濡目染的缘故,他偶然在票友聚会上演唱一段《别姬》,震惊四座。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名誉院长孙毓敏算是刘铮的恩师和伯乐了,在她的鼓励下,刘铮考上了北京戏校,成了一名男旦。虽然二十多岁才入行,但仅仅经过短短两年,他就学会了七出大戏。他师从梅派名家李玉芙、沈福存、吴吟秋、昆曲名家张毓文等,母亲宋玉珍更可算是一位张派的严师,她一直为儿子的事业呕心沥血。
走近刘铮
每次看刘铮的戏,宋玉珍一定会在后台忙上大半天,往观众席扫上一眼,你定会找到一束专注、骄傲的目光。宋玉珍说过,“作为母亲,我会倾我所有,尽我所能,辅助我的孩子”。刘铮感恩自己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他只有用不断地努力来回报一颗慈母心。
如今的刘铮,已经从略显青涩的京剧票友,变身为一名专业的旦角演员。

闲暇时间,他研究《艺坛》的理论,看陈丹青的《退步集》。他在博客上定期发布他的演出公告,和钟爱京剧的网友们谈文说艺。
剧院里有时派给他跑龙套的演出任务,他也从不推辞。像是在智取威虎山里饰演一个匪兵,常有的事。“这与旦行的学习毫无关联啊?”记者不禁发问。
刘铮笑答:“我不会忘了自己在哪儿!作为一棵新苗子,我必须借助剧院的平台多尝试。也要适应常态的生活,找到平衡。”
关于男旦
男旦是一种传统表演艺术,是国粹中一朵艳丽的奇葩,“男旦艺术不仅仅只是对女性的简单模仿,丢了太可惜”,梅兰芳之子,著名男旦演员梅葆玖坚持说。他认为,女旦并不能完全替代男旦,因为女性的体力、嗓音力度、舞台寿命都不如男性。坤旦、乾旦并存,才可满足人们多元化的审美需求。
京剧旦角的声腔流派几乎都是男人们依照男人的声带特点创造的。男人唱旦角有什么优势呢?“比如男人独有的金属音、气息,男人的腰腿更有力量,况且,男人更知道女人什么时候最美,所以懂得挖掘内心。”刘铮列举了很多。
刘铮不愿意人们总称他为男旦,“我就是一个京剧旦角演员。”他渴望通过不断地努力让艺术生命力长久,让观众观赏时忘了是男演女,真正被角色所感染。
刘铮说:“从小众说我是一个京剧男旦演员、京剧旦角演员、京剧演员,而从大众的角度看,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之一,我为此而骄傲!”
上演剧目
《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天女散花》、《廉锦枫》、《红线盗盒》、《起解·会审》、《红鬃烈马》、《四郎探母》、《大·探·二》、《三娘教子》、《望江亭》、《状元媒》、《西厢记》、《龙凤呈祥》、《卖水》、《游龙戏凤》、《审头刺汤》、《刘兰芝》、《楚宫恨》、《穆柯寨》昆曲《思凡》、《游园惊梦》等。
工作简历
199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
1992年至1998年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
1998年至2001年中央电视台信息部;
2001年10月参加著名导演沈好放导演的三十集电视连续剧《天下第一丑》饰演主要角色之一梦云;
2002年6月参加由海润国际影视投资拍摄的二十集电视连续剧《新刀马旦》饰演主要角色之一孙红玉;
2003年参加了由中国著名电影导演吴贻弓先生导演的,根据戏剧大家曹禺先生的同名话剧改编的中国大型原创音乐剧《日出》的演出,在剧中饰演主要角色之一胡四;
2005年9月参加中美合资电影《面纱》的拍摄;
2003年9月考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尖子人材后备班;
2003年11月应香港实业家张宇先生的邀请,参加上海逸夫舞台男旦专场演出;
2004年5月应香港实业家张宇先生的邀请,参加南京紫金剧院的演出;
2004年5月15、23日在北京戏校排演场成功上演全部《贵妃醉酒》、《刘兰芝》;
2004年8月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过把瘾》栏目推出刘铮个人专辑“艺路情缘”;
2004年10月31日再次演出《刘兰芝》得到了李瑞环同志的肯定;
2004年12月12日演出昆曲《思凡》;
2004年12月参加中国剧协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戏曲红梅奖演唱大赛中获金奖;
2005年3月20日演出《望江亭》;
2005年4月3日演出《霸王别姬》;
2005年5月15日演出昆曲《游园惊梦》;
2005年6月5日演出《状元媒》;
2005年6月12日演出《穆柯寨》;
2005年6月18日演出《刘兰芝》;
2005年6月19日演出《望江亭》;
2005年6月毕业于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尖子人材后备班,成为建国后国家戏曲院校培养的第一个男旦;
2005年1月参加由全国政协办公厅、全国政协京昆室主办的李瑞环同志改编剧目专场出;
2005年参加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
2005年7月至9月间刘铮在北京、上海、武汉、天津进行巡回演出;
2005年10月参加“纪念京剧大师张君秋诞辰85周年演出及研讨活动”;
2006年2月参加第34届香港艺术节;
2006年12月调入中国京剧院二团工作。
人民大学教授刘铮,教授。辽宁新民人。长白师范学院肄业。后入华北大学学习和工作。建国后,历任中国人民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人口理论研究所所长、人口学系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人口学会第一、二届副会长,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第二届副会长,国际人口学研究机构联合会执行局委员。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著有《人口理论问题》,与邬沧萍等合编《人口统计学》,主编《人口学辞典》、《人口理论教程》。
白城市人民政府市长助理1964年生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1982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工系,1987年,1989年,1993年在清华大学化工系获得化学工程工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3年10月至1994 年10月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生命理工学部进修,1998年晋升为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1999年晋升为博士生导师。1999年1月至2006年3月任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系主任。2007年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目前主要学术任职包括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化学化工学部委员,中国化工学会生物化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生物技术与资源利用国家民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报英文版编委等。现任白城市人民政府市长助理。
协助市长、配合分管科技工作副市长,负责全市科技工作,重点负责全市化工产业方面工作及白城工业园区尼龙1010、土地盐碱化治理、玉米深加工企业等项目。
联系白城师范学院
广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干部1967年11月生,广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场交易管理分局生产要素市场管理所所长。他充分发挥法学硕士专业特长,先后对广州市劳务市场、房地产市场和中介服务市场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撰写的《抓住机遇,开拓生产要素市场管理新局面》、《充分发挥管理职能,规范经纪服务管理》和《运用综合管理职能,开拓“双生”市场管理新格局

》等调研论文,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组织的“双生”(生产资料、生产要素)市场调研成果交流会上获得好评。他勇于开拓创新,对生产要素市场的监管方式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使商品展销会管理、经纪从业人员培训、商品邮购市场管理等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管理轨道。他先后被评为1997年~1999年度全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执法监督先进个人,1998年~1999年度广州市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十佳”优秀党员;2000年12月,被国家工商局授予“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优秀工商行政管理人员”称号。
清华大学教授1982 年9 月考入清华大学化工系化学工程学专业,1987 年6 月毕业并获得工学学士学位。1989 年12 月在清华大学化工系获得工学硕士学位,导师为丁富新教授。1993 年6 月在清华大学化工系获得化学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导师为袁乃驹教授。1993 年10 月至1994 年 10 月期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于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生命理工学部进修,指导教师为相泽益男教授。1994 年10 月回到清华大学化工系工作, 1998 年在清华大学化工系晋升为教授,1999 年晋升为博士生导师。1999 年1 月至2006 年3 月担任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系主任。目前担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化学化工学部委员会委员,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及工业生物技术学会理事,《Canadian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国际顾问,《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过程工程学报》等刊物编委,2002 年获得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奖,2004 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同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主要从事生物化工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与教学工作,业务专长为生物分离技术与工程,生物催化剂工程等。目前主要开展酶化学修饰及其在工业生物催化中的应用,蛋白质折叠与稳定化,生物修复技术及其在石油污染耕地修复中的应用,分子印迹技术及其在手性化合物分离中的应用,制备电泳技术及其在蛋白质和质粒大规模分离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国家95 攻关项目1 项,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 项,中石化科技合作项目1 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 项,中石化科技项目1 项,参加973,863 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截至2005 年底发表论文90 余篇,其中SCI 收录37 篇,EI 收录58 篇,出版译著2 部。已培养博士生6 人,硕士生10 人,指导博士后3 人。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性别:女
出生年月:1957年3月
籍贯:吉林省长春市
学历与工作经历
1982年1月本科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1999年6月东北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班,2006年6月毕业于吉林大学,获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
曾任《经济纵横》杂志常务副主编、《当代经济研究》杂志常务副主编。现任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副院长。
刘铮现任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综合类高校《资本论》研究会理事、世界政治经济学会会员,上海金融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吉林省政治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财政学会理事、吉林省青年农经学会理事、吉林省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咨询顾问)。
研究专长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三农问题、小城镇成长、科学发展观研究
教学工作
主讲课程: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与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国际经济学
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1, 90年代深化吉林农村改革振兴吉林农村经济的理论思考与对策研究(吉林省社会科学八五规划课题1993年通过鉴定);
2, 深化农村改革几个问题的探讨(八五规划补充课题1995年8月通过鉴定);
3, 中国区域分配格局研究(国家八五规划课题);
4, 吉林省县域工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吉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997年12月通过鉴定);
5, 吉林省名牌产品战略研究(吉林省社科规划项目1998年6月通过鉴定);
6, 吉林省资本经营问题研究(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970401]1998年通过鉴定);
7, 吉林省县乡经济发展对策研究(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970406]1999年通过鉴定);
8, 吉林省乡村城镇化建设研究(吉林省社科规划项目)2002年10月通过鉴定)。
9.加入WTO与长春经济发展(吉林省社科规划项目)2003年通过鉴定。
10,非均衡条件下的中国小城镇成长比较研究(上海市教委重点课题)主持人。
12,上海郊区小城镇成长机制研究(上海市教委创新课题)主持人。
科研成果获奖情况
1,《关于吉林省三年整治目标及战略选择的研究报告》获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992年5月
2,《商品市场营销概论》著作 获吉林省政府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2年5月
3,《中国区域分配格局研究》课题获吉林省政府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5年12月
4,《90年代深化吉林农村改革振兴吉林农村经济的理论思考与对策研究》课题获吉林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5年12月
5,对粮食高产穷省现状分析及其解决途径与政策建议或吉林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95年12月
6,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经济宏观调控》论文获吉林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5年12月
7, 《围绕区域特色开展资本经营 促进结构调整 提高经济效益》课题获吉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8年12月
8,《提价并非农民增收的最佳选择》论文获吉林省政府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8年12月
9,《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获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优秀成果二等奖。1998年12月
10,《非均衡条件下的信息化路径选择》获吉林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年12月
公开发表的主要文章(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
1、城镇化道路的障碍与路径选择《经济学动态》2003-8;
2、城镇化:中国工业化的现实路径《当代经济研究》2003-11;
3、非均衡条件下的信息化路径选择《经济评论》2003-6;
4、振兴老工业基地谨防形成新的产业断层《福建论坛》2004-7;
5、取消农业税:一项还富于民的制度安排《经济纵横》2004-11;
6、也谈中国农民为什么长期贫困《探索与争鸣》2005-6;
7、和谐社会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经纬》2005-5
8、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现实悖论《清华大学学报》2006(3)
9、和谐社会呼唤机会公平的制度安排《福建论坛》2006(2)
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国民信仰的制度保证《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2
公开出版专著或主编10部。
台湾歌手
本名:刘铮
艺名:刘铮
英文名:James
生日:4月22日
星座:金牛座
血型:B型
身高:175公分
专辑:
1990年3月,第一张专辑《到底我要等到什么时候》
1992年1月,第二张专辑《摇滚太保》
1994年8月,第三张专辑《南下列车》
刘铮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台湾民谣歌手,如果你听过他的歌,一定会被他的歌所打动,虽然他的嗓音和罗大佑一样的破,但他的歌声率真、自然、真挚,歌曲则体现出一种对台湾地层社会的强烈的人文关注,这一切,确立了刘铮在台湾民谣乐坛上的地位《到底我要等到什么时候》是专辑中的主打歌曲,长长的问句:“到底我要等到什么时候”反反复复地唱出,非常之有张力。 ”该曲上市后在台湾流行歌曲龙虎榜创造了连续十周位居榜首的纪录。另一首非常值得一听的歌是《老兵卖冰》,歌曲通过描写一位退役老兵在街头卖冰的故事,具有强烈的社会性。
他是一个没有经过包装的歌手,现在还在台中的民歌餐厅唱歌,平常写歌,偶尔上台北来公司开会,心里有许多的忧闷,两杯酒下肚会说说笑话,这样的一个人跟所谓的“艺人”真是很难联想在一起。剩下的就是“音乐”和“歌声”了。
他的歌声老是有气无力的,他自觉那是一种风格。他在家里搞了一堆机器串连,为了“收音”连窗外的野狗都得赶走。第一次听到完成的母带我还以为是DEMO,当然现在你们听到的已经不一样了!直到有一天AKIBO脱口说出“贫穷音乐”时,我心里的钟仿佛“当”的敲了一声,在被称为台湾奇迹的社会里,我们会不会了解“贫穷音乐”是种什么感觉?他不再有华丽的包装,甚至也不是什么“质朴”,那太有气质了,“它”就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