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名,为双翅目(Diptera),蝇科(Muscidae)。 分布于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东和广西。在南欧、北非、西非、南亚、东南亚(缅甸、泰国)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也广为分布。寄主为高粱和野生高粱。高粱苗期被害后生育期推迟,失去授粉时机,严重影响繁育和制种。
中文学名:
高粱芒蝇
别称:
高粱秆蝇,俗称蛀秆蝇
界:
动物界
门: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
昆虫纲
目:
双翅目(Diptera)
科:
蝇科(Muscidae)
分布区域:
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东和广西等
目录
形态特征成虫卵幼虫蛹发生规律防治方法
形态特征成虫高粱芒蝇幼虫图
[1]
体长约3~4毫米,体黄褐色,胸部灰色,背面有3条灰黑色纵纹。雌虫前足腿节的基半部黄色,端半部黑色,腹部可见节的第2~4节背面各有一对黑色斑;雄虫腿节全为黄色,或端部部分黑色,腹部仅第2~3节各有一对黑斑。雄虫腹部尾节隆起略呈枕状,两侧突呈短扁柱状。卵长约1.4毫米,白色,长椭圆形似船状,表面有纵细刻纹。幼虫体长7~8毫米,蛆形,黄白色半透明,腹末暗色,中央一对黑色气门显著突起,蛹长3.5~5毫米,棕红至棕黑色,圆筒形,前端平截边缘隆起似桶盖。[2]
发生规律每年发生代数因地而异,少则5~6代,多则11~12代。在广东无越冬期,但冬期发育进度迟缓。世代重叠。在中国除其他地方多以老熟幼虫在土下越冬(四川也有以蛹越冬),翌年化蛹羽化为成虫出土。雌成虫对腐臭鱼虾等发酵物质有强烈趋性。成虫取食含糖物质,雌成虫还要取得蛋白质类食料作补充营养后始能性成熟。卵散产于心叶及附近三叶片上,前期产卵在叶背; 6片全叶期卵多产在叶面的叶尖和边缘处。产卵盛期如与高粱苗期相吻合,发生为害就重。卵孵化为幼虫后,从叶鞘内侧下行呈环状蛀入心叶基部取食后再向上蛀食。植株在5叶期前被害造成枯心苗,或丛生分蘖、主茎生长停滞; 5叶期后至孕穗期被害,除造成枯心外还影响穗部的发育和抽穗。以苗期被害为主。幼虫有假死习性。高湿或叶片有露水时有利侵入成活,但对成虫产卵的寿命有不利影响。不转株为害。心叶维管束细胞壁厚、木质化程度高、最早三片叶鞘外表皮的三氧化硅体排列紧的品种受害轻。老熟后幼虫离株入土。天敌有寄虫蜂、细菌等。[3]
防治方法在幼虫侵入之前喷洒35%驱蛆磷乳油2000倍液或2.5%敌杀死乳油30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3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4000倍液。每667平方米喷对好药液75~100L。加强栽培管理;拔除枯心苗和拾除残根;以鱼粉或腐臭动物拌和敌百虫制成诱剂诱杀成虫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