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地主dìzhǔ
[名词解释]:
1.指在社会处于封建特征的时期,具备土地作为产业资本的一个阶级的人的简称。在东方和西方社会,有着不同的概念。西方学指的是农场主Farmer (注:Farmer在中文翻译为农民,在英文中其实是指具备土地作为产业资本的人,因为西方实行的是农场化管理,故农场主即为地主)。东方学说中古代未有这个称呼,近代引进这个称呼后,泛指具备相对多的土地作为资本的人。相对的概念十分宽泛,但多数地方以聚集地为概念。
2.指住在本地的人(跟外地来的客人相对)。例:略尽地主之谊。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购买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房地产企业实际上也是地主(尽管没有土地所有权)。
4.城中村的村民并不从事农业,仅靠土地及其附属建筑物出租就能生活,变成了新时代的地主。
地主含义演变地主一开始只是一个学术概念,后在新文化运动中,作为旧时代的一个代表被推上了批判的前台。这是由资产阶级及后来的社会主义者各自的历史责任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特别声明生产关系与生产资料的关系。在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过渡后,地主作为新兴统治阶级,起到了推进历史发展的作用。地主与宗法制度联系在一起,与奴隶制度相比,重点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这时候,在东方和西方就发生了截然不同的两个封建社会特征。西方封建社会强调神学,不强调人的重要性,导致了剥夺人性的暴力封建,没起到推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很快被推翻。而在中国,统治者不断的用儒学,法学,道学等学说作为国家的至高法典。这些学说,均强调人的作为,无论是有为还是无为,都强调了人的能动性。同时,在道德标准制定后,这个标准不随个人地位的变化而变化,龙子犯法,与民同罪。当然,统治者制定部分法律条文,来给予统治阶层特权地位,但是道德观念即各类学说面前,各个法律均无法反驳,即使暴君,也不敢公然的对儒学进行谩骂(朱元璋例外,他公开批判孟子并禁止孟子的书籍)。道德观念的特别强化,使社会走向了异化。比如,在北宋宫廷女人丧失了贞操,而部分民间女人表现出对敌人的可杀不可辱后,这类民间女人就会被推崇,最终导致了对女人贞操观的过分强调。对于学说的特别强化,对道德特别强调,也是八股文产生的原因。因为只有这些文章,才能在德字上获得考官的青睐。 地主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维护道德体系的作用,许多地主同时为宗族领袖。这些宗族领袖,在道德面前,有时候表现的非常铁血,甚至于对亲子下手(见《白鹿原》描述)。 中国的封建地主传递性差,所谓“富不过三代”就是这个道理,这是由于古代中国人对于天灾人祸的抵御力很差造成的。例如,在清军打入江南后,众多反抗清军的地主仕绅被变为奴隶,其后代需要遇到赦免方可返回,返回后就属于社会的底层阶级了。而任何的有才能的人均可以变为这个阶级,比如朱元璋。
地主阶级由于这类道德体系,加上自己具备比一般人多的资产,故而享受了类领袖的特权。而在特权面前,就缺乏了对人性的约束。导致部分地主欺压乡里。这类地主同时会受到封建社会体系的批判,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对这类人进行大力的批判。
中国任何一个阶段的地主数量都是惊人的。这些地主中绝大多数属于底层地主,通过勤俭节约(这也造就了地主刻薄的印象,典型代表是周扒皮)来积累财富,而积累财富后就大肆买地。中国传统观念为一切为了子孙后代,所以,多数发家地主生活过的很艰辛,然后节省下来来购买土地给子孙。这个过程充满风险,任何一次得病,或者天灾都可能使他们的努力白费,而沦落为佃农。鲁迅父亲就是由于得病,才家道中落。
正是由于这个过程的艰苦度高,当地主土地足够多的时候,开始雇佣别人,这时候对于雇工的待遇也比较差。当然,多数地主自己也吃的不好,和雇工一起吃,这是为了再次积累财富。而部分地主开始靠雇工享受,在封建社会地产量非常低的情况下,多数都“坐吃山空”,不得不将地转让给别人,自己沦为佃农。
这只是底层地主的生活,极少数底层地主可以靠自己努力变为大地主。而王朝统治者的子女和世袭的公侯的子女,以及贪赃枉法的贪官的子女则可以名正言顺的称谓大地主。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古代官员卸任后并无特权,史书记载,很多官员卸任后几乎沦为贫农。例如蜀汉的诸葛亮与李严书云:“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馀妾(汉代指的是妻子)无副服”。蒋琬之后为蜀汉丞相的费棉“雅性谦素,家不积财,儿子皆布衣 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姜维位居上将,处群臣之右,“清素节约”,“宅舍敝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刘巴“躬履清俭,不治产业”;董和不仅自己 “躬率以俭,恶衣蔬食”,而且能够“防遏逾僭,为之轨制,所在皆移风变善,畏而不犯巳”。史称他“居官食禄,外牧殊域,内干机衡,二十余年,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
这些靠特权或者贪赃枉法当上地主者,特权对于他们更重要,道德变会变得很低。他们欺压小地主,通常通过强抢豪夺或者低价强制购入的方式获取大量的土地,导致土地兼并十分厉害。一度,不到地主阶级人数5%的人掌握了不少于50%的土地。当这种兼并达到一定程度,受过教育但目前破产的小地主就会和赤贫层起来反抗,这便是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真正的赤贫阶层是没有能力上学,也不能成为起义领袖的)。
起义一旦发生,部分的弱势大地主就会蜂拥的靠镇压民暴的名义,来推翻现统治阶级。这个过程中,起义军本质上也是一支推翻力量,多个力量和统治阶级进行战争,最终由一个力量胜利后,称为新的统治阶级,而旧的统治阶级的人的特权将被削夺。这时候,新统治层为了表现自己的道德高尚和正义,会极力的推广亲民政策,例如贞观之治。但一旦时间长,特权阶级部分人将道德再次看的很低,又导致了新的轮回。
中国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在古代尖锐的对立并非常态。往往农民阶级希望通过努力成为地主,这便是致富。在古代各类小说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而地主阶级随时可能再次变为农民阶级。土地不断的轮换主人。这个平衡可以制约了农民阶层的反抗,也制约了地主阶级的非为。正因为这个平衡,使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了数千年。
当中国被外国侵入后,平等这个词汇成为了一个新鲜概念,自由,摆脱道德的约束也成为了一个时尚。封建道德被称为中国失败罪魁祸首。崇尚外国成为时髦,这个时髦甚至一直延续到现在。在崇尚外国的思维中,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信念,接收了包括日本,苏联,法国甚至美国的观点。其中以日本、苏联、美国的为多,这就是中国立宪派、共和派、共产派的启蒙。三个派系中,立宪派由于最倾向于封建道德,被最早抛弃。剩下的两个派别,集中将矛头指向了封建地主。从此,封建地主开始退出历史舞台,为了迫使其退出,两个派别都使用了多个方法,或者暴力夺取,或者和平赎买,瞄准的目标都是土地,最终目的是剥夺大地产者的生产资料,培育扶持自耕农阶级,这是历史的必然。
20世纪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封建地主虽然在中国式微甚至销声匿迹,但现在又凭借市场经济改革卷土重来,只不过披上了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的外衣而已。
相关词:
地主阶级:占有土地,能够依靠出租获得资本的阶级。
地主阶级对农民收取地租。 地租率往往高达50%甚至更多。
相关书籍:
<罪恶的地主庄园> 《打不赢的官司》《农奴翻身当地主》《一个地主的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