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义勇军对日作战指的是1931年(民国二十年)9月至1933年春,中国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一部抗日军民组建的东北抗日武装反抗日军侵略的一系列战斗。
目录
背景发展评价
背景九一八事变后,日军继续扩大侵略战争,企图一举占领东北全境,作为进攻中国全境的基地。在日军的疯狂进攻面前,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采取完全不抵抗政策,把东北三省大好河山拱手送给日本侵略者。
东北三省军民和爱国人士在中国共产党抗日号召的影响下,在北平(今北京)组成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倡议组成义勇军对日作战;东北军部分将领黄显声、李杜、冯占海、马占山、苏炳文等和中下级军官唐聚五、高文斌等拒绝执行国民党当局的不抵抗命令,先后在辽西、辽东、辽北蒙边、吉林、黑龙江各地组成各种名义的义勇军、自卫军和救国军(通称义勇军),开展抗日斗争;绿林首领张海天、东北义勇军对日作战
高鹏振、宫长海、李海青等率部走上抗日战场;早先被裹胁编入伪军的王德林、田霖等部也相继率部起义,重新举起抗日旗帜,对日作战;原东北地方当局的部分下级官员、爱国知识分子、开明人士邓铁梅、苗可秀、王风阁、包景华等也四处奔走,组织武装,奔向抗日战场;民间武装组织大刀会、红枪会也纷纷揭杆而起,参加各地义勇军的对日战斗。
发展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员会积极参加义勇军的组织领导工作,派遣周保中、李延禄等大批党员骨干参加义勇军的战斗。各地义勇军的斗争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1931年9月至1932年3月的组织阶段,主要进行嫩江桥抗战(参见江桥抗战)、锦县、哈尔滨、方正保卫战和镜泊湖连环战。东北抗日义勇军发展到近20万。
1932年3月至10月的大发展阶段,义勇军发展到50余万人,遍及东北三省102余县,先后进行了哈尔滨、齐齐哈尔、敦化、宁安、扶余、海城、沈阳、沈海铁路等反击战、破击战或其他一些样式的战斗。1932年冬以后为反讨伐阶段,义勇军在日军采用逐次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方针进行讨伐下,由高潮走到低潮,最后失败。
评价义勇军在战斗中牵制了十数万日军和伪军,给日伪军以巨大打击。据日方公布的数字,1931年10月到1933年2月的l7个月中,义勇军平均每月反讨伐150余次,1年半中共击毙伤日军将校官兵以下6875人,被消灭的伪军则更多。
义勇军自己也遭到巨大损失,总计战死、病死和冻饿而死5万余人,负伤8万余人,溃散7万余人,退入苏联境内3万余人,退到热河(今内蒙古、辽宁、河北边区)3万余人,留在当地坚持斗争的4万余人大部伤亡,一部分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反日游击队、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吸收、改编,一部分溃散和投降日军。义勇军由于得不到国民党政府支援,本身组织松散不统一、部队装备低劣以及战略战术上的失误而失败,但它打响了抗日战争的第一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