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旭俊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4-0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简介刘旭俊,生于1985年,因为文章老成、文笔犀利,常被人高估了年龄。现于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攻读哲学硕士。刘旭俊是一个敏锐而不乏诗情的人,曾经出过诗集,关注文化研究,钟情于本雅明、福柯和符号学。用真名以右手写评论,用笔名以左手写诗歌,是刘旭俊一条不成文的规定[1]。

博客“无声的抒情”创建于2006年初秋,其名得自于刘旭俊第一本自费打印的诗集;而其内在意蕴则与蒙克的名作《呐喊》有关。在刘旭俊看来,《呐喊》扭曲怪异的画面隐含着无声又强烈的言说焦虑——外部对于言说的压制与内心对于言说的渴望。而对刘旭俊来说,这种焦虑正与他在本科期间的读书历程不无契合:陷于陈腐的学院体制内接受平庸的文学教育,丝毫看不见可供呼吸与言说的缝隙。因此,刘旭俊决定“自立门户”,既然在学校里没有言说的空间,那就开通一个博客,通过自学与自言自语来获得呼吸与言说的可能性。

风格文化批评、书评以及诗歌是他博客上不曾缺席的内容,偶尔也会有一些影评与时评之类的短文。就书评而言,作为批评家的立场与介入性是刘旭俊始终思考的问题。所谓立场,刘旭俊说,从浅层次上说,有商业与非商业之分,从更高一个层次上来说,有“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的区别。

“我注六经”的书评,极其容易丧失自我的立场,甚至会显得极为可笑——今天为激进派呐喊,明天为保守派张目——立场的丧失最后必定导致“红包书评”批量生产。所谓介入性呢,就是介入当下的现实生活。作为一种评论性质的文体,书评不可能也不应该对书本身点到即止,对于现实的漠视态度更是极不可取的。在他看来,就书论书不含任何介入性与现实关怀,这看似是文人雅趣,最终必定衰变成读书人的恶趣。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