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祠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4-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简介何家祠亦称何氏宗祠,座落于澳门美副将大马路。祠内无其他神像,尽供奉何族先人。檐下壁上多碑刻,彩绘。内设祭台一座,摆供何氏先世神像及其他祖先牌位。

越秀何家祠广州庐江书院(何家祠) 位于西湖路流水井,又名何家祠。始建于越秀何家祠

清嘉庆十三年(1808),道光、光绪年间曾重修。布局很有特点,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为:倒座、照壁、正祠,两侧为东、西试舍,东南有何家祠道门楼,东北有魁星楼。

书院占地共1722平方米,是越秀区内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清代书院。现为居民住宅。书院的门楼为锅耳风火山墙、磁筒瓦面、绿琉璃瓦剪边,高两层,门上镶石额“何家祠道”。照壁现存石座,壁身已毁。正祠深三进,硬山顶,灰塑博古瓦脊,亦磁筒瓦面,绿琉璃瓦剪边,漆金木雕花檐板。梁架为台梁与穿斗式相结合。头面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磨砖对缝,墀斗有砖雕,花岗石额上刻“庐江书院”,石额上方有“必得其寿”壁画。第二进面阔进深各三间,前后出卷廊,前廊为博古木雕承檩,厅堂上有金钱形通花图案木拱披。第三进前东、西两廊内共有古碑12方,记载自南宋至清广东何氏家庭世系及鼎建、重修庐江书院的情况。魁星楼又称登云楼,分三层,锅耳风火山墙,瓦脊立琉璃鳌宝珠,墙身镶石额两题。

高者刻“文光射斗”,低者刻“登云”。东、西试舍和倒座均高两层,为省内何氏客房子弟来穗备乡试之用,各间门上有石客如“新会房”、“恩平房”等。

何家祠位于中山五路以南,西湖路以北的大马站、小马站、流水井的书院,始建于清代康熙以后。当时的广东总督赵洪灿、巡抚范时崇等在大马站首建越秀书院,随后,这一带书院林立,共20家之多。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广州书院对岭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但典型地反映了地区的书院文化特色,还深刻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

仆射何家祠仆射何家祠位于小榄镇云路街,建于清代同治癸酉年(1873年)。该祠为三进三间布局,1960年被拆去前进,现只存中、后两进,面积400平方米。建筑为硬山式顶,穿斗与抬梁混合式构架。置有人物雕刻舵墩,雀替有人物雕刻,雕花斗拱出两跳 ,一斗三星出两跳,雕龙托脚。具有鲜明的清代晚期地方建筑特色。现为中山市致高制线厂使用。

1990年被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金华何宗祠郭洞村历代尊师重教,人才辈出,仅明清两代就出了秀才、贡生、举人146名。其中何时氏家族文化深厚,宏伟古朴、保存完好的何氏宗祠,是郭洞家族文化的缩影,丰富的古文化遗存令人赞叹。探寻秦余古风,体验家族文化,分享天人合一的秀美环境,郭洞是你的选择。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