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树生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1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1.原云南省政协主席。回族,1926年9月生,河北孟村人。194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相当于初中文化。1944年8月至1949年10月任河北沧县县中队战士、通讯员,县青救会青委,县回民协会主任、武工队副队长,中共山东渤海区委政研室组员、回民协会总会干事、工作队副队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至1951年任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科员、中央访问团副组长。1951年至1952年12月任云南民族学院科长、副处长,云南省民族工作队队长,中共云南省西双版纳工委召集人。1953年1月至1960年8月任中共云南省委边疆工作委员会处长、中共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委书记。1960年8月至1966年任中共云南省思茅地委委员、思茅地委副书记。1966年至1973年“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受迫害。1973年至1975年任云南维尼纶厂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1975年5月至1981年8月任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革委会副主任,中共大理白族自治州委副书记、书记,大理白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主任。1981年8月至1988年5月任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1988年5月至1989年3月任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云南省政协主席。1989年3月至1998年1月任云南省政协主席。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

2.刘树生,浙大教授。2007年11月8日,Science杂志网络版刊登了浙江大学农学院刘树生教授的研究论文Asymmetric Mating Interactions Drive Widespread Invasion and Displacement in a Whitefly 。这是建国以来浙江大学首次以第一作者并且第一单位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论文。论文以B型烟粉虱的入侵机制为研究内容。B型烟粉虱是科技界有史以来唯一被冠以“超级害虫”称谓的昆虫,目前已迅速入侵到世界各地。他们大量取食危害番茄、烟草、棉花等数十种重要经济作物,传播双生病毒引发植物病毒病蔓延成灾,取代危害性不大的土著烟粉虱导致本地生物灭绝,造成大片作物严重减产和绝收,严重危害种植业的持续发展和食品安全。 刘树生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于1995-2006年间在中国浙江、澳大利亚昆士兰共40多个地点进行野外系统采样调查,在研究过程中,设计了一套独特的录像系统来观察和分析烟粉虱的交配行为。研究发现,“非对称交配互作”是B型烟粉虱入侵的一个关键机制:入侵烟粉虱和土著烟粉虱土著烟粉虱共存时,B型烟粉虱雌成虫与雄成虫之间的交配更频繁,卵子受精率提高,产下更多的雌性后代。而且,尽管B型烟粉虱雄虫不与土著烟粉虱雌虫交配,但是它们向土著烟粉虱雌虫求爱,干扰了土著烟粉虱雄雌性之间的交配。由于这种作用是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有害,因此称之为“非对称交配互作”。 《科学》杂志的论文评审专家认为该设计之巧妙,数据之系统和完整,在入侵生物学研究领域实属罕见,所做的结论令人信服。这一成果为解释该害虫的广泛入侵并取代土著烟粉虱的现象和规律,以及对其进一步入侵和地域扩张的预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昆虫学、农学、动物行为学、进化生物学等学科领域也会从中得到启迪。

学历1980.02-1984.01: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理学院、澳大利亚CSIRO昆虫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获动物学博士学位。 1978.10-1980.02:浙江农业大学植保系,研究生,肄业。1974.09-1977.07:湖南农学院农学系植保专业,大学学习,获大学毕业证书。

工作经历1984年留学回国后在浙江农业大学植保系任教,任讲师、副教授,1991年晋升教授,1995年起任博士生导师。1998年新的浙江大学成立后,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昆虫科学研究所所长。与国际上同行交流广泛,曾多次出国进行合作研究。1989-1990年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在德国农林生物科学院园艺作物保护研究所合作研究6个月;1995-2007年先后12次以访问教授身份前往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昆士兰初级产业部和CSIRO昆虫研究所合作研究,每次1-3个月;2001年7-9月以访问教授身份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昆虫学系合作研究3个月。2003年12月-2004年4月以访问教授身份前往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昆虫学系合作研究4个月。

研究领域主要从事昆虫生态学、害虫生物防治和蔬菜害虫治理几方面的研究。近年来的研究工作重点为入侵生物学、昆虫行为和化学生态学、蔬菜害虫的生物防治和综合治理。同时注重与现代信息技术、昆虫分子科学等学科交叉并开辟新的研究课题。代表性成果有:发现入侵烟粉虱与其所传病毒之间的间接互惠共生关系,初步证明这种互惠共生有助于其入侵及对土著烟粉虱的取代,并促进其所传病毒病的流行(PLoS ONE, 2007,2(1): e182. www.plosone.org);发现寡食性昆虫对源于非寄主植物的驱避素的经历,可诱导其对这类异源化合物产生习惯性反应或嗜好性(Ecology Letters, 2005, 8: 722-729;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 2007, 33: 1528-1541);提出近缘植物对专性植食者的组成抗性和诱导抗性之间可存在平衡调节关系(Ecology Letters, 2004, 7: 337-345);阐明了昆虫在变温下发育速率变化的内在规律;对多种蔬菜害虫的发生规律和综合治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综合治理措施,促进了安全蔬菜的生产。2004年8月应邀在有80个国家3000多位学者出席的第22届国际昆虫学大会上 (XXII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Entomology )做大会主题报告(Plenary Lecture),并被国际昆虫学大会理事会授予昆虫学杰出成就奖 (Certificate of Distinction in Recognition of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Entomology)。 目前主持承担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媒介昆虫-病毒-植物互作加剧生物入侵的过程和生理机制 (2008-2011) 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计划课题:浙江省外来入侵物种及其安全性考察(2007-2009)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课题(合作主持):农业入侵物种区域减灾与持续治理技术(2006-2010) 国家973项目课题 (合作主持):农林危险入侵生物种群形成与扩张的生态机制(2003-20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植食性昆虫对非寄主次生化合物的产卵行为反应(2006-20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植物对专性植食者的组成抗性和诱导抗性的平衡调节机制(2005-2007) 浙江省重大农业科技攻关项目:外来入侵生物烟粉虱发生危害规律和综合治理研究(2005-2007)

教学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参与主讲的本科生课程包括《植物保护学》、《应用昆虫学》等;参与主讲的研究生课程有《昆虫生态学》、《现代昆虫学论坛》、《昆虫学专业英语》、《害虫综合治理新进展》等。至今已培养硕士16人,博士14人,他们毕业后有在大学和研究机构从事教学科研的,有在动植物检疫部门、农业行政和技术部门、商业公司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的,有获博士学位后去美国、荷兰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部分硕士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目前在读的硕士生5人,博士生6人。

获奖成果蔬菜重大病虫害监测预报与防控关键技术研究,浙江省2006年度科学技术二等奖。 十字花科蔬菜害虫及其天敌综合调控,浙江省2003年度科学技术二等奖。 蔬菜病虫无害化防治技术研究与推广,农业部2003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 蔬菜病虫无害化防治技术研究与推广。浙江省2002年度农业丰收奖一等奖。 生物因子控制十字花科蔬菜害虫的效能及其利用,教育部1999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 昆虫发育速率在恒温和变温下的变化规律研究,教育部1998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 赤眼蜂防治马尾松毛虫的利用研究,林业部1993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 蚜茧蜂产卵选择特性与其对寄主控制潜能的关系,国家教委1993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 瓜螟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方法研究,浙江省1987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

荣誉称号2005年: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 2004年:国际昆虫学杰出成就奖 (Certificate of Distinction in Recognition of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Entomology, Council of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Entomology)。 2001年: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人员。 2000年:国际科学基金会 (International Foundation for Science) 科学成就奖-银庆奖(Silver Jubilee Award)。 1996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选, 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浙江省高校首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1995年: 入选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1990年: 第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1989年: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奖。

学术兼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成员。 浙江省昆虫学会:理事长。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生物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昆虫学会:昆虫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浙江省农学会:理事。 International Foundation for Science (国际科学基金会):Scientific Advisor (科学顾问)。 期刊编委:《Insect Science》、《昆虫学报》、《中国农业科学》、《中国生物防治》、《昆虫知识》、《昆虫天敌》、《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发表论著已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SCI期刊论文50余篇,国家级学报论文60余篇。参编及主编专著7部。 近年以中文发表的部分论著:徐婧, 刘树生. 2007. 生物互作与生物入侵. 科学, 59(5): 9-12. 李月红, 刘树生. 2007. 小菜蛾经历“保卫德”后产卵选择行为的变化. 应用生态学报, 18(2): 395-399. 纠 敏, 周雪平, 刘树生. 2006. B型烟粉虱携带传播烟草曲茎病毒的能力. 植物保护学报, 33(2): 168-172. 纠 敏, 周雪平, 刘树生. 2006. 烟粉虱传播双生病毒研究进展. 昆虫学报, 49(3):513-520. 吕建华, 刘树生. 2006. 欧洲山芥对小菜蛾个体发育及产卵选择性的影响. 植物保护学报, 33(1): 6-10. 臧连生, 江彤, 徐婧, 刘树生, 张友军. 2006. 烟粉虱B型与二个非B型种群的SCAR分子标记.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报, 14(2): 208-212. 李增梅, 王文丽, 吴慧明, 刘树生, 刘银泉, 唐振华. 2006.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菜蛾绒茧蜂幼虫体内多杀菌素残留. 昆虫学报, 49(1): 137-141. 杨 捷, 李增梅, 刘银泉, 刘树生. 2004. 小菜蛾抗多杀菌素和敏感品系耐低温能力的比较. 农药学学报, 6(2): 25-31. 刘树生, 周华伟, 刘银泉, 何俊华. 2004. 小菜蛾重要寄生蜂 - 半闭弯尾姬蜂在中国的地理分布研究: 植物保护学报,30(1): 13-20. 李月红, 刘树生. 2004. 植食性昆虫的的学习行为. 昆虫学报, 47(1): 106-116. 近年以英文发表的部分论著:Zhang Peng-Jun, Liu Shu-Sheng, Wang Hua and Zalucki M. P. 2007. The influence of early adult experience and larval food restriction on responses towards non-host plants in moths. 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 33: 1528-1541. Liu Shu-Sheng, Li Zeng-Mei, Liu Yin-Quan, Feng Ming-Guan and Tang Zhen-Hua. 2007. Promoting selection of resistance to spinosad in the parasitoid Cotesia plutellae by integrating resistance of hosts to the insecticide into the selection process. Biological Control, 41: 246-255. Zang Lian-Sheng and Liu Shu-Sheng. 2007. A Comparative Study on Mating Behaviour between the B Biotype and a non-B Biotype of Bemisia tabaci (Hemiptera: Aleyrodidae) from Zhejiang, China. Journal of Insect Behaviour, 20:157-171. Jiu Min, Zhou Xue-Ping, Tong Lin, Xu Jing, Yang Xiao, Wan Fang-Hao and Liu Shu-Sheng. 2007. Vector-virus mutualism accelerates population increase of an invasive whitefly. PLoS ONE, 2(1): e182. doi:10.1371/journal.pone.0000182. Zang Lian-Sheng, Chen Wei-Qiang and Liu Shu-Sheng. 2006. Comparison of performance on different host plants between the B biotype and a non-B biotype of Bemisia tabaci from Zhejiang, China. Entomologia experimentalis et applicata, 121: 221-227. Ruan Yong-Ming, Xu Jing and Liu Shu-Sheng. 2006. Effects of antibiotics on fitness of the B biotype and a non-B biotype of the whitefly Bemisia tabaci. Entomologia experimentalis et applicata,121: 159-166. Liu Shu-Sheng, Li Yue-Hong and Lou Yong-Gen. 2006. Non-host plant extracts reduce oviposition of Plutella xylostella (Lepidoptera: Plutellidae) and enhance parasitism by its parasitoid Cotesia plutellae (Hymenoptera: Braconidae). Bulletin of Entomological Research, 96: 373-378. Liu Shu-Sheng and Liu Tong-Xian. 2006. Preimaginal conditioning does not affect oviposition preference in the diamondback moth. Ecological Entomology, 31: 307-315. Liu Shu-Sheng, Li Yue-Hong, Liu Yin-quan, Zalucki MP. 2005. Experience-induced preference for oviposition repellents derived from a nonhost plant by a specialist herbivore. Ecology Letters, 8: 722-729. Lu Yao-bin, Liu Shu-sheng, Liu Yin-quan, Furlong, M.J. and Zalucki, M.P. 2004. Contrary effects of jasmonate treatment of two closely related plant species on attraction of and oviposition by a specialist herbivore. Ecology Letters, 7: 337-345. LIU Shu-sheng, Li Yuan-xi and Tang Zhen-Hua. 2003. Host resistance to an insecticide favors selection of resistance in the parasitoid, Cotesia plutellae (Hymenoptera: Braconidae). Biological Control 28: 137-143. Liu Shu-sheng and Jiang Li-hui. 2003. Differential parasitism of Plutella xylostella (Lepidoptera: Plutellidae) larvae by the parasitoid Cotesia plutellae (Hymenoptera: Braconidae) on two host plant species.Bulletin of Entomological Research 93: 65-72. Shi Zu-hua, Liu Shu-sheng and Li Yuan-xi. 2002. Cotesia plutellae parasitizing Plutella xylostella: host-age dependent parasitism and its effect on host development and food consumption. BioControl 47(5): 499-511. Liu Shu-sheng,Chen Fei-zhou and Zalucki M.P. 2002. Development and survival of the diamondback moth (Lepidoptera: Plutellidae) at constant and alternating temperatures. Environmental Entomology 31: 221-231. Wang Xin-geng and Liu Shu-sheng. 2002. Effects of host age on the performance of Diadromus collaris, a pupal parasitoid of Plutella xylostella. BioControl47: 293-307.

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研究员1944年生,山东蓬莱人。曾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硕士生导师。1978年被北京电影学院录取,在文学系进修。1980年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自1961年在报刊发表作品以来,共发表论文、评论、二百余篇,另有电影电视剧本百余部、集。主要作品有:专著:《中国第五代电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中国新时期电影回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一部影片的诞生》(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文学作品:《爱,应从负数开始》(工人出版社出版)《陶魂》(华文出版社出版)电影文学剧本:《蔡伦》、《浑浊的海》、《太极》、《保龄奇谭》等。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风云》、《玉堂春》、《雪泥鸿爪》、《七品芝麻官》、《鲁班大师》等。发表小说、散文、等文作品三百余篇,其中小说《广仁宫轶事》获《钟山》文学奖,入选1986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新中国同龄人》获《人民文学》优秀报告文学奖;许多作品多次获国家级各种奖项。研究论文《说〈老井〉兼论吴天明》、《〈盗马贼〉的宗教情绪》、《中国当代电影中的俗文化》分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第一、二、四届优秀学术成果奖。在学术研究中,主攻当代电影史论;剧作理论研究。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会理事;电影评论学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