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土壤相互作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4-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实验室-依托植物-土壤相互作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依托:中国农业大学。

实验室-属性植物-土壤相互作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2002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依托中国农业大学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建立的。

实验室-团队实验室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教育部跨世纪和新世纪人才11 人,教授48人。李保国教授和张福锁教授领导的队伍被评为2004、2005 年度教育部创新团队和2008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本届学术委员会主任石元春院士,副主任沈其荣院士。现任实验室主任张福锁教授,副主任李保国教授、江荣风教授。

实验室-领域实验室立足国际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研究的前沿,以解决当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为突破口,从(1)作物-土壤互作过程与调控、(2)土壤-作物系统过程及定量化、(3)资源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4)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5)全球变化生物学与农业生产的适应五个方面开展我国中东部集约化农业生态区和西部脆弱生态区以生产力持续提高、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创新研究,取得一批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研究团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保障,使实验室成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植物-土壤系统过程及调控研究中心之一。

实验室-成果实验室初步建成了以武川、武威、简阳、曲周、桓台、梨树和建三江七个代表我国中东部集约化农业生态区和农牧交错带脆弱生态区农业生产与资源高效研究的基地,在资源高效利用、作物生产和生态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励,4 篇论文在Science、PNAS 等重要刊物发表。实验室的环境/生态学科已进入全球ESI 前1% 的大学和机构排名中;根际生态过程与调控研究平台已成为国际同行研究与交流的中心;土壤-作物系统过程模型与应用等研究在国内外同行中居领先水平。

实验室-宗旨实验室未来的研究将紧密围绕我国中东部集约化农业生态区和西部脆弱生态区以生产力持续提高、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创新,力争获得1-2 项国家奖;发表SCI 论文200篇以上,出版专著30 本。继续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培养3-4 名有国际影响的学科带头人,8-10 名国际水平学术骨干,20 名左右的优秀博士;建立一支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队伍;争取早日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行列。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