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清徐铁棍极具民族风格、地方特色、民间色彩,是一种集口头文学、地方戏曲、民族舞蹈、乡土音乐、民间工艺于一身的多元性综合艺术。它以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戏曲情节为选材内容,以雕塑造型、立体组合、凌空起舞为表演形式,以巧妙构思、精工制彩、道具连贯为设计轴心,被誉为“无言的戏剧”、“空中的舞蹈”、“流动的杂技”、“活动的雕塑”,和背棍合并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目录
简介表演形式造型特点铁棍和背棍的区别
简介“铁棍”又称“抬阁”、“高台”等,山西各地广为流传。民谣曰:“南庄的火,太谷的灯,徐沟的铁棍爱煞人”。凡亲眼看过清徐县徐沟铁棍的人,都赞不绝口,说它是“立体的艺术,无言的戏剧”。徐沟铁棍已有400多年历史。
表演形式铁棍的表演少则几台,多则数十台。每架铁棍由八护演员。此外,根据棍铁棍表演
上人数,确定“打卡的”若干人,每人手执一大卡杆,随同铁棍左右,休息时,将杆卡在各个演员胸前,以消除疲劳和紧张。
铁棍表演时有一套约定俗成的号子,以统一行动,前后呼应,互相配合。比如:起抬时,左“梢头”(左前第一人)喊:“抬肩儿啦。”众即同时将棍抬起,准备启程。接着左“梢头”再喊:“好!”众齐应“嗨——”便起步前行。若有人准备不当,则答“慢”!行进中,若有人发出:“哎——”的号子,表示要换肩,众应“嗨——”,便同时换肩。这些特殊用语,可使抬棍者在那欢腾喧闹的街头保持8个人步法的统一和行进一致。
造型特点铁棍的造型,以戏曲人物为主,也有一些民间故事、传说、典故等方面的内容。如《西厢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天女散花》、《嫦娥奔月》和以十二属相扮十二出戏的,如鼠——五鼠闹东京、牛——牛郎织女、虎——武松打虎、兔——月里嫦娥、龙——闹龙宫、蛇——白蛇传、马——泥马渡驾、羊——苏武牧羊、猴——孙悟空大闹天宫、鸡——时迁偷鸡、狗——杀狗、猪——猪八戒背媳妇等等。这种将一台戏浓缩在一台阁上和独具匠心的造型设计以及工艺组装,三者有机的结合,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给人以无言胜有言之妙感,堪称一绝。[1]
铁棍和背棍的区别“铁棍”的表演,是在长杆后面的小高台上,竖起两根直径为三公分背棍
的铁棍,前面平台上也竖起同样的一支铁棍,棍与棍之间,为演员们打制了一对脚踩的铁耳,上端在齐腰的地方打制一个铁腰卡,演出前,用白布把演员从脚到腰和铁棍紧紧捆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长杆前后,则由许多青年男子将铁棍抬起,迈着有节奏的步子前行。被绑在上面的演员一般是三个男女孩子,她们根据导演构思,在铁棍上扮演出许多剧目来。随着铁棍的悠扬起伏,加上木杠弹性的惯力,三个男女孩子就会悠悠扬扬地摇摆起来.
跟铁棍齐名的是“背棍”,即在一个男子的背后竖起一根“铁棍”,铁棍上绑上一个化装的演员,随着背铁棍男子的步伐起伏,铁棍上的演员也就会飘舞起来,造成特别的艺术效果。一般来说,铁棍上演员都是只有表演而没有演唱,属于造型艺术那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