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眷(1912~1989),宁溪坦头人,王卓之子。中共党员,著名物理学家。民国21年(1932),于上海交通大学预科毕业,转入电机系,因参加学生救亡运动被开除。23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次年参加“12·9”学生运动,27年毕业,任清华大学无线电学研究所教员,重庆大学机电系讲师,航空委员会空军通讯学校教授科长。36年,被选为中华文化教育基金委员会出国研究员,赴美国访问研究。1953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任哥伦比亚大学辐射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美国标准研究公司物理学顾问和立脱公司研究所高级物理研究员、法国国家研究中心原子钟委员会物理学顾问。1960年经苏联回国,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学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所长。1981年,任中国科学院物理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1954年,参加一系列微波受激发射放大及振荡的创始实验,产生超低噪声的量子放大器(MASER)、超高频率稳定度和准确度的量子振荡器,导致激光问世,并开辟新学科“量子电子学”。合作者汤斯(C、H、Townes)因此获196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另在各种固体中进行一系列原子核电四极矩共振微弱讯号探测,创制观察仪器──讯号反馈振荡检波电路(被称为“王氏电路”)。对核电器四极共振作深入理论分析和高准确频率测量,总结出温度、晶体结构、相变、晶格运动和缺陷等对核在晶格中周围电荷分布、电场模式和电场梯度变化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原子存在核电十六极相互作用。更从锑同位素在三溴化锑晶体的实验中得到证实,为国际物理学界所重视。1985年,总结国际上30年来关于核电十六极相互作用的理论和实验进展,发表研究论文,指出一些实验困难所在和解决方法。并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实验室中,测出锑同位素的核电十六极相互作用在三硫化二锑晶体中的成果,提出研究方向和前景,为该领域前沿性研究论文。1960~1981年,在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研究所工作时,指导研制成功氢激射器(氢钟)和铷激射器(铷钟),开辟该所波谱研究方向和培养青年科学家。
历任湖北省暨武汉市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物理学会波谱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时间频率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量子电子学和光电子学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届委员。1989年2月20日卒,终年78岁。
在国内外著名物理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王氏电路”为世界波谱学界所公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