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学家包蕾(1918—1989),原名倪庆秩,笔名叶超。现代剧作家、童话作家、儿童文学家。浙江镇海(今宁波)人。
自幼喜爱文学。曾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四届理事、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部主任。1941年肄业于复旦大学。中学时代曾自编自演过独幕剧.话剧。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上海救亡演剧队第十三队演员、上海青年救国服务团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国泰影片公司编剧。建国后,历任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部主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编剧、另影协第四届理事。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包蕾童话选》、美术片剧本《金色的海螺》、剧本《三人行》。他的作品收入《包蕾童话剧作选》。作品风格多样,有的单纯明朗,有的诗意盎然,有的偏重于情节的叙述,有的着力于意境的渲染。
1936年,在李公朴主编的《读书生活》上发表了处女作独幕剧《释放》。接着还写了《汤饼之喜》、《照章办事》、《拿破仑在后台》等剧本。1937年加入上海救亡演剧队第十三队。后又参加上海青年救国服务团,为宣传部副部长,负责编辑《抗日救亡报》,并开始儿童剧的作。进行抗敌宣传活动,并创作了十个儿童剧,于1940年结集《祖国的儿女》出版,后又编写了多幕剧《雪夜梦》等。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后为《时事新报》副刊《文艺》和《联合夜报》副刊《娱乐报》撰写影评,并于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到1939年间,连续写了《谁插的旗子》、《小同志》、《一条心》、《胜利的新年》、《犹太人起来》等十多个儿童活报剧,后结集为《祖国的儿女》(1939年少年出版杜出版)。1940年写了儿童多幕剧《雪夜梦》,揭露反动派的醉生梦死,描写了儿童的悲惨生活。抗战胜利后,以写作为生。1946年到1949年,曾先后写作成人电影文学剧本《三人行》、《青山翠谷》、《平步青云》等,还写了儿童剧剧本《胡子和驼子》(1946)、《巨人的花园》(1946)、《瓶里的魔鬼》 (1948)、《寒衣曲》〔1948)、《玻璃门》(1948)。此外,还写了童话《石头人的故事》(1946)、《愚笨的裁缝》(1946)、《富人和厨子》(1946)等。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曾先后在少 年儿童出版社和美术电影制片厂工作,为孩子们创作出版了《小咪和毛线球》(1954,少年儿童出版社)、《小金鱼拔牙齿》(1957,少年儿童出版社)、《猪八戒新传》(1962,少年儿童出版社)等童话和童话集。其中《美丽的小金鱼》、《猪八戒吃西瓜》、《小兔子“我知道”》等已改编成美术电影。1962年根据阮章兢的童话改编的剪纸片《金色的海螺》,在亚非电影节获卢蒙巴奖。粉碎“四人帮”后,又编写了不少风格新颖的美术片文学剧本,如《画廊一夜》(与鲁兵、詹同合作)、《象不象》(与詹同合作)、《斗狼记》、《三个和尚》等。还出版了童话集《火茧与金鱼》(1979,四川人民出版社)、《三个和尚》(1984,少年儿童出版社)。后又出版美术片脚本《天书奇潭》和长篇童话《斩龙少年传奇》等等。
1980年“六一”前夕,荣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荣誉奖。
2、美术家包蕾
1979 生于四川广元,2000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2003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水彩研究生班并获硕士学位,2003至今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
2007 “东张西望”小杨、包蕾油画双人展
2006 首届中国当代学院水彩艺术展
“来自重庆的当代绘画”麦克当.斯图尔特艺术中心 加拿大 安大略省
“来自重庆的‘坦克’”深圳木生当代美术馆
2005 重庆市第三届水彩.粉画展
2004 重庆市第三届美术作品展 优秀奖
“同饮一江水”重庆--上海水彩画联。
3、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副主任医师包蕾,女,副主任医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一病房副主任。1993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儿科系,获临床医学硕士学位。长期从事儿科临床工作,熟悉儿童各种常见多发疾病,特别是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产儿、危重新生儿治疗、抢救、随访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深入地研究。先后参与国家九五攻关“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多中心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极低体重儿的综合管理” 等多项研究工作,并在国内多种医学杂志上发表多篇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