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名: 萼蚕
种拉丁名: Philosamia cynthia walkeri Felder
国内分布: 东北、北京、山东、江西、浙江、江苏、广东、广西、四川
国外分布:朝鲜、日本、美国、法国
形态特征: 成虫雌蛾体长 25—30 mm,雄蛾 20—25 mm,翅展 115—125mm。体育褐色,头部四周、颈板前端、前胸后缘、腹部背线、测线及末端都为白色。前翅褐色,项角圆而突出,粉紫色,具1个黑色眼状斑,斑的上边白色弧形;前、后翅中央各有1个新月形斑,新月形斑上线深褐色,中间半透明,下线上黄色,外侧具有1条纵贯全翅的宽带,宽带中间粉红色,外侧白色,内侧深褐色,基角褐色,其边缘有1条白色曲级。 卵 灰白色上有褐色斑,扁椭圆形,长约1.5mm。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 55一60 mm。青绿色,被有白粉,各体节的亚背线、气门上线、气门下线部位各有1排显著的枝刺,亚背线上的比其它2排的更大,在亚背线与气门上线间、气门后方、气门下线、胸足及腹足的基部有黑色斑点;气门筛浅黄色,因气门片黑色,胸足黄色;腹足青绿色,端部黄色。 蛹 暗红褐色,长 26-30 mm,宽 14 mm。革灰白色,橄榄形,长约 50 mm,上端开孔,茧柄长达40-130 mm,茧半边常为叶包着。
生物学特性: 1年发生2—3代,以蛹越冬。1年发生2代的,越冬代成虫5月上、中旬羽化并产卵。卵期约 12天。第一代幼虫 5月中、下旬孵化。幼虫期测天左右。 6月下旬结茧化蛹。8月至 9月上、中旬第一代成虫羽化、产卵。成虫寿命 5-10天。第二代幼虫危害期为 9至 11月,以后陆续化蛹越冬。 成虫有趋光性;飞翔力强。产卵量300粒左右。雌蛾性引诱力甚强,未交尾雌蛾置于室内笼中,能连续引诱雄蛾。但室内饲养不易交尾。雌蛾剪去双翅后能促进交尾。卵产在寄主叶背,聚集成堆。初龄幼虫有群集性。幼虫脱皮后常将蜕食尽或仅留少许。老熟幼虫在树干上缀叶结茧,越冬代常在杂灌木上结英。 天敌 幼虫天敌有绒英蜂、喜马拉雅聚瘤姬蜂、稻苞虫黑瘤姬蜂、樟蚕黑点瘤姬蜂。
防治方法: 1.人工捕杀幼虫和摘茧。 2.黑光灯诱蛾。 3. 应用 l-2亿孢子/ml苏云金杆菌,或 1X 10’多角体/ml枝型多角体病毒致死虫尸液喷杀银杏大蚕蛾幼虫。 4. 应用细%敌百虫1000-2000倍液,或即%敌敌畏1000—2000倍液,或 2.5%澳氰菊酯10000倍液喷杀3龄以前幼虫。 5. 实行检疫,使小字大蚕蛾不致随苗木蔓延至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