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毛茜草,龙胆目茜草科植物,常生于林缘或疏林中,有时亦见于山坡草地上,海拔500-2150米。
中文学名:
钩毛茜草
拉丁学名:
Rubia onctricha Hand.-Mazz.
别称:
小茜草、红丝线、四棱草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合瓣花亚纲
目:
龙胆目
科:
茜草属
属:
茜草属
种:
钩毛茜草
分布区域:
广西西北部和西南部、四川泸定、贵州西南部和云南东北部至东南部
目录
形态特征叶花果地理分布栽培技术药用价值园艺
形态特征藤状草本,长0.5-1.5米,常平卧或披散状,几全株均密被灰色硬毛,毛的末端作弯钩状;茎和分枝纤细,有四直棱和纵沟,节间通常伸长。叶4片轮生,近纸质,披针形或有时卵形,长8-25毫米,有时可达35毫米,
钩毛茜草(图片资料)(13张)
宽3-8毫米,有时可达15毫米,顶端近渐尖,钝头,基部多少心形,边缘反卷;基出脉3条,有时5条,但最外侧的一对不很明显,在上面明显凹陷;叶柄比叶片短很多,长约2-9毫米,有时近无柄。花聚伞花序通常排成狭长的圆锥花序式,顶生和腋生;小苞片披针形,长2-5毫米;花小,常团集,花梗长达1-3毫米,很少达7-8毫米,有时近无柄;萼管近无毛;花冠白色或黄色,干时变黑色,直径3.5-4毫米,外面被长硬毛,管长约0.8-1毫米,裂片5,三角状卵形,长1.8-2毫米,尾状渐尖;雄蕊5,生冠管近中部,花丝长0.5-0.8毫米,无毛,花药长圆形(原记载线形),长约0.4毫米,伸出;花柱2裂几达基部,长0.3-0.4毫米,柱头头状。果核果浆果状,直径3-3.5毫米,无毛,常有淡褐色斑点。花期夏秋,果期冬季。[1]
地理分布中国特有[1]
栽培技术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2]
药用价值根及根茎治血病,扩散伤热,肺肾热邪,大小肠热[3]
园艺目前尚未被应用在园艺方面上[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