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山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1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青州玲珑山:玲珑山,在青州城西南16公里处的群山环抱中,海拔567米,面积2.73平方公里。峻峰锐起,耸拔突兀,为一方之冠。北魏时期的大书法家郑道昭留在这里的几处“魏碑”真迹,更使得玲珑山闻名遐迩。

玲珑山玲珑剔透的怪石,形态各异的洞穴遍布山体。远处望去像一块巨大的盆景石搁置在天地之间。它三面崖壁陡绝,只有一条蜿蜒小径可以通达山顶。山顶瑶台王母宫东墙,有清康熙十一年青州府学教授魏世名的“游北峰山记”石碑。碑文说,清康熙初年,隐士吴恪三于地震后发现山腰石畔有隙,依稀有光,召子侄发之,愈发愈曲,通体玲珑矣,这便是玲珑的由来。山如其名,秀丽婀娜。山体遍布各式各样的洞穴。这些洞穴有的前后串联,有的上下相通,有的内外套接,有的独成厅堂。人游洞中如进迷宫,时而进入宽阔的厅堂,时而钻进狭窄的小巷,空间越来越小,仿佛已入绝境,但拐过一弯之后眼前豁然开朗。石洞曲折勾连,变幻莫测,可居、可行、可玩、可守。洞内的石头千姿百态,常常使人产生一些奇怪的联想。这里早在2000年前已有人居住。汉代香火颇盛,祭祀不绝。人们根据各个洞穴的造型特点、神话传说,再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分别给这些洞穴命名为“串心洞”、“通天洞”、“仙宝洞”、“观音洞”等等。那高不可攀的“峰顶洞”便是飞鸟理想的安乐窝了,它们成群结队,朝出暮归,时而翱翔谷口,时而呱噪峰尖,喧喧闹闹地搅扰着云崖间的静谧。

至于那兀立云端的奇峰危石,更不乏诱人的魅力。玉皇顶、凌霞关、卡天门等,都别开生面,独有妙处。“天降石”、“飞来石”等,虽属附会,却也维妙维肖。偌大的一块“天降石”搁置在一根孤耸云端的石柱子顶上,背衬着缓缓移动的白云,似乎柱在摇、石在动,有眼看要滚下来的危险。“飞来石”从天外飞来,溅落“瑶池”的姿态更是逼真。

玲珑山还有北魏郑道昭的手笔刻石。郑道昭(公元?-516年),字僖伯,自称中岳先生,北魏开封(今属河南)人。累官至秘书监、荧阳邑中正,先后出任光州和青州刺史。他“少而好学,综览群书,好为诗赋。”对书法颇有研究。郑道昭所处的南北朝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化的年代,文字和书法也在这个时期逐渐地由汉隶向楷书演变,并且在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魏碑”体。郑道昭留在世上的40多处碑铭,玲珑山上就有3处,山顶2处,山下1处。山顶的两处,一曰《白云堂题名》,一曰《北峰山题名》。《白云堂题名》全文是“荧阳郑道昭白云堂中解易老也”13字,刻在山前通天洞内的西壁,苍劲朴茂。《北峰山题名》全文9字:“荧阳郑道昭解衣冠处”。据志书载,它在“山巅祠宇东北门侧”。山下的一处最为著名,那就是镌刻在北峰溜内一块巨大石壁上的《白驹谷题名》。

《白驹谷题名》是郑道昭最后一次游玲珑山时留下的。当时,他在青州刺史任上,接到朝廷的命令,要他回京都洛阳再次担任秘书监(秘书省长官,管理图书著作等事)。已是晚年的郑道昭对自己待过一些时间的地方颇有些留恋。启程之前,他再一次来到玲珑山,饱览那里的风光,告别那里的“仙山琼阁”。晚上借宿“逄公祠”,应祠中住持道人之求,挥毫写下了19个径尺大字:“中岳先生荧阳郑道昭游之山谷也,此白驹谷。”嘱托住持道人把它镌刻在白驹谷中的西崖石壁上。

临安玲珑山:

玲珑山风景区位于浙江省临安古城钱王大街西端。景区内山径蜿蜒,林泉清幽,岩壁遍布宋代以来的摩崖石刻,山腰有始建于唐代的卧龙古寺,以及钟楼亭阁和北宋钱塘才妓琴操墓等古迹。卧龙潭碧波粼粼,鱼群欢跃,潭周苍松翠柏,鸟鸣枝,泛舟潭中,其乐无穷。玲珑山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富、历代名人雅士如苏东坡、黄庭坚、佛印、蒋介石、郁达夫、梅兰芳等均登临吟咏,留下千古绝唱.

玲珑山沟:延绵数千米石瀑从山顶直泻而下,"众"字瀑:如诗如画,景观独特;宝剑石林:惟妙惟肖形成的宝剑石、捧印石、升仙石、围棋石等等真可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曲径洞、双叠洞、三连洞、洞下洞等洞洞相连,犹如迷宫;宝剑巨石:高约数十米,重达几万吨,似一柄利剑直刺苍穹;青龙涧:两股清泉在龙脊左右分开而流,至龙首合二为一,形成深不可测的水潭:涧内山民三、五缕炊烟,几声鸡鸣狗吠,又把人们带进了世外桃源。

一路沿步道而行,人文古迹随处可见,特别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醉眠石”上醉酒留诗,倚石而眠,被广为流传;千年古松——学士松也是他手植,如今叶茂根深,苍翠挺拔;他的红颜知已——北宋才妓琴操,当年也是经苏东坡点化大玲珑山出家为尼,死后也墓葬于此,并至今保存完好,还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沿途岩壁更是遍布南宋以来的摩崖石刻群。始建于末的卧龙古寺,隐含在万木丛中,香火袅袅,钟鼓悠悠,倍觉玲珑山之“灵气”。每逢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的庙会,来自四面八方虔诚的信徒,都会上玲珑山点上一柱清香,许个愿,以保平安。山脚下的卧龙潭碧波萦回、鱼群欢跃,画舫,皮划艇泛舟其上,其乐无穷。水上餐厅更为风景区增添了一道特色风景线。微风吹过,阵阵松涛伴随着泉声、鸟鸣,恰似一首迎宾曲,真诚的欢迎八方的宾朋。

卧龙寺: 在玲珑山上,扩建于晚清,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为纵轴线布局,左右配以钟楼、客厢。山门呈拱圈形。山门两边有围墙,天王殿与大雄宝殿之间,隔一长方形天井,两侧为东西客厢。解放后定为临安县佛教点,有僧尼寓居。

钟楼:为玲珑山寺院建筑之一。位于卧龙山寺外东侧山岗上。呈八角形,飞檐翘角,内置钟鼓。先前钟楼上有门联:“钟悠远鼓悠远钟鼓悠远,山玲珑水玲珑山水玲珑。”“文革”中被损,后修复为浙江美院陆俨少教授的亲笔题联:“玲珑山中梵呗时传晨课起,人天界里钟声常绕苍林间。”

摩崖石刻:在锦城镇西郊玲珑山,入山阶路左侧岩壁始刻“玲珑胜景”四字,字径一尺五寸,上款署“癸酉夏六月”,下款姓名不清,传为宋刻,棱角清晰,可能补镌;后有“杨栋、王肃”等题名,三十四字,字径三寸许,参见梅隐桥南另一杨、王等题名石刻,落款有“宝祜丙辰(1256)三月庚申”:“王肃”时为临安县令;下有黎民瑞次东坡韵玲珑山诗,九十一字,字径三寸,较明晰,首为“嘉定元载(1208)浴佛日”,末为“住山行善命工刊”;又有至元题名,“至元甲申....”八十字,字径四寸,颇漫患;在苍鳞岩有行楷“苍鳞”二字,字径二尺余落款:“里人王以登题”,无年月;在石门内,横卧的醉眠石右上角凿平一框,镌有隶书“醉眠石”三字,;再上九折岩第六折处,岩壁有榜书“九折岩”三字,字径一尺五寸,未载岁月,款署“东颇居士书”;此外有元代石刻数处,字迹风化不清;“送瀑岩”三字为清顺治县令杨琳题。尚有苏轼像碑碣,细线平刻,保存于卧龙寺内。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