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耧斗菜的叶多,通常为二回三出复叶,无毛;叶片轮廓三角状卵形,三深裂;花瓣倒卵形至倒卵状长椭圆形;种子狭卵球形。分布于中国西藏、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甘肃西南部、青海和新疆,海拔2700~4300米间的高山山地石壁或岩石上。枝、叶药用,活血散瘀,止痛,止血。
中文学名:
拟耧斗菜
拉丁学名:
Paraquilegia microphylla
别称:
榆莫得乌锦(西藏藏族),益母宁精(四川西北藏族),假耧斗菜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科:
毛茛科
属:
拟耧斗菜属
种:
拟耧斗菜
命名人:
(Royle) Drumm. et Hutch.
目录
形态特征分布范围生活习性药用价值
形态特征根状茎细圆柱形至近纺锤形,粗2~6毫米。叶多数,通常为二回三出复叶,无毛;叶片轮廓三角状卵形,宽2~6厘米,中央小叶宽菱形至肾状宽菱形,长5~8毫米,宽5~10毫米,三深裂,每深裂片再2~3细裂,小裂片倒披针形至椭圆状倒披针形,通常宽1.5~2毫米,表面绿色,背面淡绿色;
拟耧斗菜的植株(8张)
叶柄细长,长2.5~11厘米。花葶直立,比叶长,长3~18厘米;苞片2枚,生于花下3~33毫米处,对生或互生,倒披针形,长4~12毫米,基部有膜质的鞘;花直径2.8~5厘米;萼片淡堇色或淡紫红色,偶为白色,倒卵形至椭圆状倒卵形,长1.4~2.5厘米,宽0.9~1.5厘米,顶端近圆形;花瓣,5片,倒卵形至倒卵状长椭圆形,长约5毫米,顶端微凹,下部浅囊状;花药长0.8~1毫米,花丝长5~8.5毫米;心皮5(~8)枚,无毛。蓇葖直立,连同2毫米长的短喙共长11~14毫米,宽约4毫米;种子狭卵球形,长1.3~1.8毫米,褐色,一侧生狭翅,光滑。6~8月开花,8~9月结果。[1]
分布范围中国西藏、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甘肃西南部、青海和新疆西部。不丹、尼泊尔、锡金、印度北部、俄罗斯、西伯利亚及中亚地区也有分布。[1]
生活习性生海拔2700~4300米间的高山山地石壁或岩石上。[1]
药用价值地上部分:苦、涩,寒。活血散瘀,止痛,止血。用于刀枪伤,接骨。根、种子:用于乳痈,恶疮痈疽。[2]治子宫出血等症(西藏常用中草药);在四川西北部民间用根和种子治乳腺炎、恶疮痈疽等症。[1]
《部藏标》:益母得金:地上部分用于跌打损伤,胎衣不下,下死胎 。《藏标》:益母得金:地上部分用于跌打损伤,退子弹,胎衣不下,下死胎。《藏本草》:益矛德斤:全草用于死胎不下,胎衣不下,弹簇,箭头不出,跌打损伤,子宫出血。《青藏药鉴》:叶矛对斤:全草治跌打损伤,胎衣不下,出枪弹,下死胎。《中国藏药》:益毛代金:全草用于下死胎,退箭簇,干黄水。《滇省志》:全株治下死胎,箭头入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