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县
县情概况扶余县位于吉林省西北部,松原市东部。东临榆树市,南靠德惠市,北接黑龙江省双城市,西与宁江区毗邻且和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农安县隔江相望。总面积4464平方千米。总人口735727人(2006年)。邮编:131200代码:220724区号:0438地理坐标:东经125°0′-126°10′、北纬44°44′-44°30′
行政区划县人民政府驻三岔河镇。全县辖11个镇、6个乡、1个民族乡:三岔河镇、长春岭镇、五家站镇、陶赖昭镇、蔡家沟镇、弓棚子镇、三井子镇、增盛镇、新万发镇、大林子镇、新源镇、永平乡、社里乡(根据“扶余县政府信息网”该乡已于2006年划归宁江区)、新站乡、更新乡、伊家店乡、肖家乡、三骏满族蒙古族锡伯族乡。1个国营农场、2个灌区:下岱吉灌区管理局、伊家店农场、拉林灌区管理局。
历史沿革扶余历史悠久,早在西汉初期,这里便建立了我国东北地区第一个地方民族政权部落车家——夫余国,开创了北疆历史文化的先河。后几经变迁,1995年7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县制,县政府驻地东移至三岔河镇,扶余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扶余县为黑龙江省原辖县。位于松花江干流南岸,北以松花江与肇源县分界。今吉林省松原市。
扶余一带,清代,属吉林将军伯都讷副都统辖地,副都统驻伯都讷城。伯都讷城是清初“边外”(柳条边)七大军事重镇之一。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设立伯都讷站,是宁
古塔将军境内西部通往齐齐哈尔城的重要通道。1693年(清康熙三十二年),在伯都讷驿站南20里处建新城,名伯都讷新城(今扶余镇),添设伯都讷副都统专城驻防。1811年(清嘉
庆十六年),设置伯都讷厅,驻伯都讷新城,同时设分防巡检一员,驻孤榆树屯(今榆树市),隶属伯都讷厅。1906年2月15日(清光绪三十二年正月二十二日),伯都讷厅升改新城府
,驻新城,与伯都讷副都统同城;孤榆树屯巡检改设榆树县,由新城府领。翌年4月,裁将军,改隶吉林行省西北路道。1909年6月2日(清宣统元年四月十五日)批准,裁撤伯都讷副都
统。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3月,改为新城县。隶属吉林省西北路道。1914年2月,因与河北、山东等省新城县重名,奉令改称扶余县。同年6月,西北路道改称滨江道,隶属滨江道。
1929年2月,废止道制,由吉林省直辖。东北沦陷后,隶属吉林省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初隶吉江行政区,1946年5月划归嫩江省管辖。1949年5月,划归吉林省管辖。1956年隶属公主岭专区,1958年10月改隶白城专区。1987年11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扶余县,设立扶余市(县级)。1992年6月6日,撤销扶余市,设立松原市(地级)。
自然资源扶余资源丰富,农业发达,是全国重点商品粮基地之一,素以“松嫩乐土、粮食故里”而著称。主要盛产玉米、大稻、花生、大豆、杂豆等粮食作物。9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75万吨,在全国县级排序中名列第四位,多年来,扶余对外出口了大量玉米、杂豆、农副产品等。四粒红花生、红小豆、大蒜、白瓜子等名扬中外,享誉东南亚,远销英国、日本和港澳各地。
经济发展扶余县通过对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实施招商引资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战略,使工业经济不断壮大,并逐渐走向成熟。现已基本形成了以粮食及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农业肥料制造为主的工业体系。兴建中的港商独资企业亿利特(吉林)实业有限公司,总投资4.5亿元人民币,建成后每年可加工转化玉米20万吨,产品5万吨高纯度酒精和5万吨高蛋白DDGS饲料全部出口,成为扶余农业产品化第一大龙头企业。目前扶们共有工商企业466家,涉及机械、铸造、化工、医药、皮革、粮食、食品、印刷、饲料等11大行业。这些行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扶余是商贸重地,流通活跃,历来是吉、黑两省主要商品集散地,这里商贾云集,购销两旺。全县有各类市场26个,商业网点6500个,年成交额13亿元以上。
交通通讯扶余交通方便,通讯发达。京哈铁路、三亚至同江高速公路横穿县城而过。102国道、扶余至松原301省二级开方公路交通主干线与乡间公路连网贯通。扶余水陆交通方便,下岱吉码头是吉林省内陆河重要天然港口,下行可与俄罗斯通航。全县邮电通讯设施齐全,设备先进,现有程控电话23000门,移动通讯3800户。
非找个卡扶余环境优美,名胜可观。科教文卫,繁荣发达。城区楼房林立,街道整齐,设施完整,菌能齐全。保存完好的大金得胜陀颂碑、全国唯一的满族剧团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将成为新的投资热点。
著名人物表演明星高秀敏,何庆魁,魏三均是该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