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是唐代诗人温庭筠的名作,是作者十四首《菩萨蛮》中的第六首,表现女主人思恋远方亲人的情景。该词辞采清丽,物象精美,情因景生,情景交融。篇幅虽短小,但又耐人寻味,表现了温词含蓄的特点。
作品名称:
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
创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处:
《金奁集》
文学体裁:
古词
作者:
温庭筠
词牌:
菩萨蛮
目录
原词作品鉴赏作者简介
原词菩萨蛮
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
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1]
作品鉴赏这是温庭筠《菩萨蛮》十四首词的第六首,表现思妇在玉楼苦于思忆而梦魂颠倒的情景。
首两句点明时间、地点和诗歌主人公的身份。柳丝袅娜,正是暮春时节。闺楼中的思妇,在明月之夜,正在苦苦地思忆着远方的离人。楼如白玉,楼外垂柳摇曳,并且在明月朗照之下,景象非常清幽。春风沉醉,这应是春情生发的大好辰光。此景是思妇所见,却教她顿生悔恨之情。“春无力”三字描写春柳柔媚,反衬了主人公相思之久且深,暗示思妇的痛苦不堪、心神恍惚而无可奈何的情态。
三、四两句写送别情节。这应是思妇长久思忆而神魂飘荡中出现的梦境,是思忆当初送别情节在梦境中的再现。送君门外,行人已远,只见芳草萋萋,唯闻远处传来马嘶声。此种依依惜别的刹那情景,最是离人梦绕魂牵、永不会忘却的。
下阕又回到“玉楼”长夜中的景物。夜深人静,神思恍惚,空旷寂静,衬托了主人公的寂寞空虚。但见罗帷垂彩,翡翠斑烂,又见香销玉损,烛泪成堆。词人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独特的艺术境界,表现人物的情思。这五、六两句就是范例,这不仅衬托出人物的特有心境,也暗示她的美人薄命。难怪陈廷焯评这两句说:“字字哀艳,读之魂销。”(《白雨斋词评》)
末二句接着写拂晓时思妇梦醒时的所见所感。子规啼声惊醒了主人公,使她回到了现实生活中来。子规啼于暮春花落之时,与开头“柳丝袅娜”相呼应。“残梦迷”正为前面之梦境点晴。“绿窗残梦迷”既写窗外春意盎然,又写主人公之感觉,窗外春草鲜美又使读者想见女主人公的娇好美丽。
此词写远离人悠悠行远,闺中人脉脉多情。物象精美,辞采清丽,情因景生,情景交融。篇幅虽短小,但又耐人寻味,表现了温词含蓄的特点。这是温庭筠十四首《菩萨蛮》词中较有特色的一首。诚如栩庄所说:“前数章时有佳句,而通体不称,此较清绮有味。”(《栩庄漫记》)[2]
作者简介温庭筠像
[3]
温庭筠
(812?—870?)唐末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温彦博裔孙。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生活放浪,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因薄其有才无行得罪宰相令狐绹,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公元859年(大中十三年),出为隋县尉。徐商镇襄阳,召为巡官,常与段成式、韦蟾等唱和。后来,归江东,任方城尉。公元866年(咸通七年),徐商知政事,用为国子助教,主持秋试,悯擢寒士。竟流落而终。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温庭筠精通音律。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然题材狭窄,多写妇女离愁别恨之作,简洁含蓄、情深意远,但伤之于柔弱秾艳。在词史上,温庭筠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