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信息作/译者:罗小未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年08月
ISBN:9787112060221 [十位:7112060222]
页数:446 重约:0.690KG
定价:¥39.00
内容简介《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2版)》为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学科“十五”规划教材。本教材对1982年第一版《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一书进行了全面地修订和重新编写,大大地补充和增加了新的内容,并尽可能地反映了国外自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至今两百余年来的建筑文化发展概况,以适应新暑期的教学需要。具体内容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欧洲与美国的建筑;二、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求;三、新建筑运动的高潮—现代建筑派及其代表人物;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五、战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想—现代建筑派的普及与发展;六、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等。
本教材适合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使用,也可供土建及相关专业人员学习与工作参考。
目录前言
第一章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
第一节工业革命对城市与建筑的影响
第二节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
一、古典复兴(CLASSICAL REVIVAL)
二、浪漫主义(ROMANTICISM)
三、折衷主义(EcLECTICISM)
第三节建筑的新材料、新技术与新类型
第四节面对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城市矛盾而提出的探索
一、巴黎改建
二、“新协和村”
三、“田园城市”
四、“工业城市”
五、“带形城市”
六、美国的方格形城市
第二章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求
第一节建筑探新的社会基础
第二节欧洲探求新建筑的运动
一、探求新建筑的先驱者
二、艺术与工艺运动
三、新艺术运动
四、奥地利、荷兰与芬兰的探索
第三节美国的芝加哥学派与赖特的草原式住宅
一、高层建筑的发展与芝加哥学派
二、赖特的草原式住宅
第四节法国对钢筋混凝土的应用
第五节德意志制造联盟
第三章新建筑运动的高潮——现代建筑派与代表人物
第一节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建筑活动
第二节建筑技术的进展
第三节战后初期建筑探新运动的持续及其流派
一、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仍在运行
二、坚持探新的表现主义派、未来主义派、风格派与构成主义派
第四节新建筑运动走向高潮——现代建筑派的诞生
第五节格罗皮厄斯与“包豪斯”学派
第六节勒·柯比西埃
第七节密斯·范·德·罗
第八节赖特和他的有机建筑
第九节阿尔托
第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
第一节战后的建筑概况
一、西欧
二、北欧
三、美国
四、巴西
五、日本
六、前苏联
第二节战后的城市规划与实践
一、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二、20世纪50年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三、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四、对未来城市的设想
第三节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与战后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一、高层建筑
二、大跨度与空间结构建筑
三、战后西方国家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第五章战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潮——现代建筑派的普及与发展
第一节进程中的反复与建筑既有物质需要又有情感需要的提出
第二节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
第三节粗野主义倾向与勒·柯比西埃的广泛影响
第四节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
第五节典雅主义倾向
第六节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
第七节讲究人情化与地域性的倾向
第八节第三世界国家对地域性与现代性结合的探索
第九节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
第六章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第一节 从现代到后现代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
第三节 新理性主义
第四节 新地域主义
第五节 解构主义
第六节 新现代
第七节 高技派的新发展
第八节 简约的设计倾向
索引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第一章 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
第一节 工业革命对城市与建筑的影响
自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至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1871年)是欧洲封建制度瓦解和灭亡的时期,是资本主义在先进国家中取得胜利的时期,是自由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虽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出现于17世纪,但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城市与建筑的重大变化却出现在18世纪的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在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已从轻工业(如纺织等)扩至重工业,铁产量的大增为建筑的新功能、新技术与新形式准备了条件。
工业革命的冲击,给城市与建筑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首当其冲的是工业城市,因生产集中而引起的人口恶性膨胀,由于土地私有制和房屋建设的无政府状态而造成的交通堵塞、环境恶化,使城市陷入混乱之中。其次是住宅问题,虽然资产阶级不断地建造房屋,但他们的目的是为了牟利,或出于政治上的原因,或仅仅是谋求自己的解脱,广大的民众仍只能居住在简陋的贫民窟中,严重的房荒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大威胁。第三是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成了对新建筑类型的需要,并对建筑形式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在建筑创作方面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反映当时社会上层阶级观点的复古思潮;另一种则是探求建筑中的新功能、新技术与新形式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