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布楚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1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尼布楚位置(用蓝点表示)

地名介绍尼布楚(涅尔琴斯克市)位于俄罗斯联邦赤塔(Chita)州的一个城镇,该地西邻贝加尔湖,南邻蒙古国,东邻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是中、俄、蒙三国交往的重要交通要道之一,有铁路与莫斯科及中、蒙两国相连。

历史背景清初属中国蒙古族游猎地区内。位于贝加尔湖以东,石勒喀河支流尼布楚河口附近,今俄罗斯境内涅尔琴斯克。尼布楚,由尼布楚河得名。亦作“尼布潮”、“尼布抽”等。《盛京通志》记载,此城“在江城西北二千余里”,原为我国蒙古族茂明安等部游牧区。清初,沙俄侵入其地,建立据点,改称“涅尔琴斯克”,遂成为黑龙江中上游一带殖民势力的中心。雅克萨之战以后,1689年(清康熙二十八年)中俄双方使团在尼布楚城举行谈判。谈判前期,清政府一直坚持收回被侵占的领土,要求沙俄撤出尼布楚、雅克萨两个据点。后由于西北噶尔丹势力突起,对清构成严重威胁,为尽快稳定俄方,全力投入对准噶尔作战,参加谈判的清朝大臣索额图根据康熙帝的谕旨,“为使日后俄国遣使贸易有栖托之所”,中方主动将尼布楚地区让给俄国,正式签订《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时,同意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为界。结果,中国失去了尼布楚以东、额尔古纳河以西的广大地区,尼布楚城被划入俄国版图。

《尼布楚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它遏止了俄国向东方的侵略扩张。现在,中方一般给予《尼布楚条约》正面评论,认为该条约是两个主权国家的正常边界条约,是平等条约。而俄方一般则不这样认为,认为后来的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才是真正的平等条约。

但也有人认为,中国在该条约中放弃了从额尔古纳河到贝加尔湖的领土,该条约实际上中国作出了让步。闻一多先生在他的《七子之歌》中就表明了《尼布楚条约》是个不平等条约:“……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邶风》之七子。……” 中俄尼布楚条约是俄罗斯在中国以武力为后盾,通过和平谈判而签订的边界条约。

中俄《尼布楚条约》共分六款,其中有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的规定是:两国以流入黑龙江之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为界,再由格尔必齐河发源处沿外兴安岭“直达于海,亦为两国之界”。唯乌第河与外兴安岭之间的地方暂行存放待议(第一款)。条约还规定:“俄人在亚(雅)克萨所建城障,应即尽行除毁。俄民之居此者,应悉带其物用,尽数迁入俄境”(第二款)。条约还就两国互不收纳逋逃、居民不得擅自越界、贸易互市等事宜作了具体规定。中俄《尼布楚条约》明确规定了中俄两国的东段边界,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是中国的领土。俄国事实上承认侵略中国黑龙江地区为非法,并将其侵占的一部分领土交还中国。与此同时,俄国通过条约将中国让予的贝加尔湖以东尼布楚一举纳入它的版图,将乌第河与外兴安岭之间的地方划为待议地区,并获得重大的通商利益。中俄《尼布楚条约》是一个平等条约,是双方经过平等谈判、中国政府作了让步的结果。条约的订立为中俄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奠定了基础,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使中国东北边疆获得了比较长久的安宁。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Leften S. Stavrianos)在他著的《全球通史》中说,《尼布楚条约》「是中国与欧洲一大国签订的第一份条约;由于中国代表团有耶稣会会士任译员,条约用拉丁语拟定。边界确立在沿阿穆尔河以北的外兴安岭一线上,所以,俄罗斯人不得不完全地从有争议的流域地区撤走」,「以后170年中,俄罗斯人一直遵守条约规定,停留在阿穆尔河(黑龙江)流域以外的地区。」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