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伯吹(1906-1997)现代儿童文学家。江苏省宝山县(今属上海市)人。1906年8月13日生。少年时代就喜爱演义小说、诗词、笔记和外国童话、民间故事,16岁当小学教师,并开始业余文学创作活动。
1927年,陈伯吹所作以乡村小学为题材的、具有报告文学色彩的中篇小说《学校生活记》出版。翌年到上海,先后发表书信体小说《畸形的爱》(1929,重版时易名为《永久的情书》)和长篇叙事诗《誓言》(1930)。1930年主编《小学生》半月刊,并编辑《小朋友丛书》。“九•一八”事变后,他的讽刺国民党不抵抗主义的中篇童话《阿丽思小姐》、《华家的儿子》(1932-1933),反映侵略战争的小说《火线上的孩子们》(1933),讽刺资产阶级少爷生活的童话《波罗乔少爷》(1934)等先后出版。1934年起,任儿童书局编辑部主任,负责编辑《儿童杂志》和《常识画报》,同时在上海撰写了不少抗日诗文。翌年在《文汇报》发表《一年来的中国儿童》,揭露和控诉敌人的侵略罪行。以后陆续发表了反映人民群众苦难的杂文和诗歌,并翻译介绍欧美儿童文学作品。1942年去重庆,在编译馆工作,并在复旦大学任教。1946年在上海与李楚材等发起组织上海儿童文学工作者联谊会,开展关于儿童文学的创作和理论研究工作。1949年编选《1948年儿童文学创作选》出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伯吹继续从事儿童文学创作。1955年发表童话《一只想飞的猫》、小说《毛主席派人来了》。1956年写了《从山岗上跑下来的小女孩》、《书节》、《智慧花》、《一个秘密》等散文和童话作品。1959年到农村和部队深入生活,写了童话《橘灯的故事》、小说《直上三千八百坎》、散文《战士和小八路》等,这一时期有短篇小说集《中国铁木儿》、童话集《幻想张着彩色翅膀》、诗集《礼花》和散文集《三门峡工地两少年》等作品出版。1963年起又写有《一颗挺大挺大折豆子》、《红孩子抗旱记》、《扛牛记》、《为了中队的荣誉》等小说和《小哥儿俩》、《寄给带枪的阿姨》等散文。1965年夏赴新疆访问,写了散文《名马之家》、小说《千锤万炼出钢来》等。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来,先后发表了《起点在“买糖”上》、《摘颗星星下来》、《小工程师们》、《一场比赛》、《飞虎队和野猪队》、《宝库》、《米泔水》、《鸡蛋大嫂上菜市场》、《安琪儿夜游记》、《骆驼寻宝记》、《陶老夫子》等数十篇散文、诗歌、童话。
陈伯吹是儿童文学的“多面手”。他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十分注意反映各个时期的少年儿童生活,在小说创作中塑造了众多的各具性格特征的少年儿童形象。他的童话作品,闪耀着浪漫主义光芒,故事情况曲折,深受小读者的欢迎。他重视通过作品对儿童进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教育和高尚情操的熏陶,强调儿童文学作家应该怀有一颗“童心”,心中要有儿童,要研究儿童的特点。
陈伯吹长期以来,还致力于儿童文学理论的研究,对中外儿童文学的历史和现状,对儿童文学创作上的许多问题,进行过系统的探讨,对促进我国儿童文学创作、推动理论研究工作的开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他的主要理论专著有《儿童故事研究》(1932)、《儿童文学研究》(1934)、《作家和儿童文学》(1957)、《儿童文学简论》(1959)等。
陈伯吹历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华书局、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委员,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副社长。
陈伯吹(1906年-1997年)原名陈汝埙,曾用笔名夏雷。上海市宝山区(原江苏省宝山县)人。中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出版家、教育家。他把毕业精力奉献给儿童文学事业,是中国儿童文学的一代宗师,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他对中国儿童文学事业做了杰出的贡献。他的儿童文学创作、翻译和理论研究是中国儿童文学的宝贵遗产。著有童话集《一只想飞的猫》,评论集《儿童文学简论》等。1983年创立陈伯吹儿童文学奖,鼓励国内作家参与儿童文学创作,至2007年已是第27届。陈伯吹先生被誉为“东方安徒生”,他创作并翻译了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为中国儿童文学留下了宝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