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家三兄弟贺家旺(又名松弟,画号馨如,1881~1964年)、
贺家斌(又名斌藩,画号梦云,1887~1945年)、
贺福官(画号逸云,1898~1984年)三兄弟,连江县城人,因其精湛的舞美设计饮誉海内外而合称“三贺”。
馨如幼年丧父,赖叔父贺国器抚养成长。国器(字十十,1844~1905年)家道贫寒,以画谋生,擅长人物素描,颇有名气,中年娶室,相继生梦云、逸云二子。梦云、逸云与堂兄馨如一起生活,三兄弟皆颖悟勤奋,同承家学,画艺日精,各有所长。馨如幼承乃叔精传,擅人物肖像兼及泥塑,青壮年广交画友,潜研西画技巧,悟出中西结合画理,独树一格,为省内舞美创始人之一。梦云幼受乃父熏染,笔不离手,7岁已能现场描绘乃父肖像,后又吸收黄慎、李霞国画之长,创出自己画格,且善懂人体解剖、比例,其泥塑艺术为县内首屈一指。逸云3岁丧母、7岁失怙,幼承父教,后受胞兄培育点拨,继拜名画家观鹏为师,基础扎实,灵感敏锐,后来居上,成为30年代舞美大师。
贺氏三兄弟在贺国器指教下,从画饼花发展到人物素描,清末在县内城乡颇有名声,常被邀绘制庙宇戏院壁画及泥塑等。城西关公亭之关羽和中岩寺弥勒佛塑像皆出馨如之手,形神兼备,唯妙唯肖。
民国元年(1912年),县城关帝庙重修落成,邀福州闽剧旧赛乐班来连开台公演,班主邵亨有见庙宇两侧壁画十分传神,赞羡不已,询知出自馨如兄弟之手,特邀会晤。馨如提议在舞台中央置一幅立体画景,配合戏文,定能使舞台改观增色,吸引观众。班主亦有此意,欣然请贺家三兄弟到福州为其设计幕景。当首幅大型山水彩画在舞台面世时,由于灯光辉映,别开生面,轰动省城观众。后各戏班争相仿效,“三贺”遂在福州开设专业幕馆,业务应接不暇。
此后,“三贺”利用绘画技巧,配合舞台艺术,精心设计,不断创新。不但注意场景色彩调节,而且把静景逐渐变成动景,采用硬景片,按层次排列,增强立体感。民国11年,馨如为闽剧《水淹汤阴县》精心设计竹扎油条式滚动水帘,出现大浪滔滔的逼真场景。开创闽剧首用机关幕景的历史。继后梦云、逸云又为《铜网阵》、《白玉堂》制作机关幕,尤其逸云应用人体解剖知识,为《刘香女游十殿》绘制一套开膛剖腹、锯断肢体等惊险可怖的机关场景,观众交口称妙。由于机关幕景巧妙结合绘画、机械、电光、绒絮、魔术等各种技术手段,在舞台上创造出人妖互变、头断人飞、火烧屋坍、飞檐走壁等瞬息变幻的特技戏剧场景,受到观众热烈欢迎,轰动省内外。上海天蝉剧院闻讯即派人到福州重金聘请“三贺”赴沪设计舞美。“三贺”到上海后,曾与著名戏剧家梅兰芳、周信芳、盖叫天等合作设计舞台场景。民国19年,逸云与周信芳研究设计《封神榜》大型舞台机关幕景,利用光学原理和魔术特技,与戏剧情节有机配合,轰动上海各界。其中一场表现皇宫内景的设计,以平行透视画两排由近渐远的龙柱,雄伟壮丽,立体感强,竟与340多年前意大利维晋察的奥林匹克剧场布景设置不谋而合,观众无不叫绝,使天蝉剧院全园满座持续三年之久。“三贺”舞美设计在上海形成“福建派”风格,影响东南亚国家,新加坡、菲律宾等都派人来上海礼聘“三贺”。民国23年,逸云带徒弟相继到新加坡、泰国、印尼、菲律宾等国设计舞美,深受欢迎,饮誉海外,有的剧院广告把逸云相片放大数尺,写着“特请唐人画师置景”,以招徕观众。民国24年,逸云载誉回上海。三兄弟除继续为各剧院设计舞美外,致力培养学生,扩大舞美队伍,并派学徒到全国各地设计舞美,传授技艺,其中有不少后来成为著名画家和艺术家。
民国26年7月抗战爆发后,上海戏剧舞美日渐衰落。民国30年上海被日军大肆轰炸,“三贺”只得相继回到连江,在县内给各禅寺绘画、塑像为生,一些寺庙尚存“三贺”遗作。抗战胜利后,逸云带徒到福州振兴舞美设计。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京剧院院长周信芳曾数次派人来福州请逸云赴沪担任舞美顾问,逸云以年老婉辞,在家以画自娱直至终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