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棉所10号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4-1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基本信息

[1]

品种名称:中棉所10号

作物类别:棉花品种

品种特性:早熟棉

国家审定:GS08007—1984

省级审定:(1983)豫农审字第2号,(1985)鲁种审字第0002号,(1988)津农种字第40号文件[2]

作物简介中棉所10号系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1975年在黑山棉一号中选出变异株黑1—23,1976年进行株行混选长绒,1977年育成株系(中23),从中选早熟长绒株,1978年决选出784509株行,比黑山棉一号表现绒长,比中23表现早熟。经过海南及所内分株混系加速繁殖,1979年参加耕作改制联合试验所内点,1980年改为区试,当年定名为中棉所10号(该品种1984年通过第一届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

特征特性中棉所10号植株呈筒形,株高60—80厘米,下部果枝较短,上部果枝较长,部分果枝第一节较短,第二节较长,果枝与主茎夹角小。叶中等大小,缺刻较深,叶片较薄,叶色浅绿。铃椭圆形,有尖,铃尖较长,铃重5—6克,衣分33%—35%,子指12克以上。

纤维品质:1979、1981、1982三年平均测试结果,绒长29.94毫米,细度6351公支,单强4.14克,成熟系数1.63,试纺32支纱,品质指标2864分,定为上等一级。[2]

产量水平1980—1981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改制区试,平均亩产皮棉117.9斤,比对照黑山棉增产33.2%,1982年后定为区域试验对照种,产量仍居首位。中棉所10号的皮棉产量为3年来14个参试品种首位。1981—1982年参加长江流域改制区试,平均亩产皮棉125.3公斤,在参试的8个品种中居底2位;霜前皮棉亩产102.6公斤,为参试品种的首位。

1980年在河南、山东等北方棉区的12个县22个点试种示范,前茬小麦平均亩产530斤,中棉所10号平均亩产皮棉114斤。[2]

栽培要点1、播种期5月15日—6月5日,最佳播期5月20—30日。

2、密度每亩5000—9000株,早播要稀,晚播宜密。

3、施足底肥,以有机肥为主,套种棉花在麦收后追肥,追肥在初花期一次施用,不施盖顶肥。

4、7月份和8月份虫害要彻底防治,如北方的棉铃虫,南方的盲椿象、红铃虫等。[2]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