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汉刘桢生平
刘桢(186~217年),字公干,东汉末东平国人,东汉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称刘桢与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七子,“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以此相报。”他以诗歌见长,其五言诗颇负盛,后人将他与曹植并称“曹刘”,为“建安七子”中的佼佼者。
刘桢之父刘梁,字曼山,一名恭。少有清才,以文学见贵,终於野王令,著有《破群论》等书。其母是汉元帝时京兆尹王章之玄孙女,琴棋书画,诗辞歌赋无所不通。她年轻寡居,把希望寄托在儿子及众侄身上。刘桢在母亲的劝诫、督导与身教下,从小就勤学好问。刘桢五岁能读诗,八岁能诵《论语》、《诗经》,赋文数万字。因其记忆超群,辩论应答敏捷,而被众人称为神童。后受曹操征辟,曾任丞相掾属、平原侯庶子、五官将文学。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刘桢去世。他的著述包括《毛诗义词》十卷,文集四卷。后人集有《刘公干集》传世。
文才与辩才
刘桢的文学造诣不凡,五言诗尤为诸子之尊,今存的诗歌只有15首。《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中评价他的诗为:“思健功圆,以特有的清新刚劲,为人们所激赏。不仅称美于当世,并且光景常新,能楷模身后。”
他的诗作多以壮美山川为背景,借景抒情,少数为酬答之作。《赠徐干》诗被钟嵘评作“五言之警策也”。《赠从弟》三首为其众诗之著,第二首又为三首之最,诗为:“亭亭山中松,琴琴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怆,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钟嵘的《诗品序》说:“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可见,刘桢文学创作的贡献之大。他最著名的赋作有《鲁都赋》、《黎山阳赋》、《遂志赋》、《瓜赋》、《大署赋》、《清虑赋》等。他的赋文风格独特,“积极于宣时,校阅于世,进御之赋千有余首”《文心雕龙·注释》。他一改粉饰太平的世俗,以清新的笔调,娴熟的技巧,朴实准确的语言,纵古合今的大气,描写家乡的风土人情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讥讽时事,咏物抒情,实现了汉赋内容由宫廷转向社会,由帝王转向平民的转变。篇幅由长篇宏制转向短小精粹,为以后的文学发展开创了先河。
他不仅文才出众,机敏雄辩之才也称道当世。曹丕在任五官中郎将时赠给刘桢一条廓洛带,后欲索回,便寄书一纸,调侃说:“夫物,因人而贵,故在贱者之手,不御尊之侧。今虽取之,勿嫌其不反也。”刘桢回道,“桢闻荆山之下王王卜光夭之后宝;隋侯之珠烛众士之好,南垠之金,登窈窕之首;凤貉之尾,缀待臣之帻,此回宝者,伏朽石之下,皆潜污泥之中,而扬光千载之上,发彩畴昔之外,皆未能初自接于至尊也。夫尊者所服,卑者所修也;贵者所御,贱者所先也。故夏屋初成而大匠先立其下,嘉禾始熟而农夫先尝其粒。恨桢所带无他妙饰,苦实珍异,尚可纳也。而未尚听至尊赐而反索者也。”曹丕十分欣赏。有一次刘桢因“不敬”被罚作苦力[1],在京洛之西石料厂磨石料。魏王曹操到石料厂察看,众官吏与苦力者均匍匐在地劳作,不敢仰视。唯有刘桢未跪,照常劳作。曹操大怒走到刘桢面前,刘桢放下锤子,正言道:“魏王雄才天下皆知,刘桢身为苦力,何敢蔑视尊王。但在魏王府数年,常闻魏王教诲,做事当竭尽力,事成则王自喜,事败则王亦辱,桢现为苦力,专研石料,研石是对魏王的敬忠,所以桢不敢辍手中活。”魏王听后,又问:“石若何? ”刘桢朗然答:石“出自荆山悬崖之巅,外有五色之章,内含卞氏之珍。磨之不加莹,雕之不增文,禀气坚贞受之自然,顾其理,枉屈纡绕而不得申。”
钟嵘的评价
魏文学刘桢 其源出於《古诗》。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但气过其文,雕润恨少。然自陈思已下,桢称独步。
相关作品
公燕诗
永日行游戏。欢乐犹未央。遗思在玄夜。相与复翱翔。辇车飞素盖。从者盈路傍。月出照园中。珍木郁苍苍。清川过石渠。流波为鱼防。芙蓉散其华。菡萏溢金塘。灵鸟宿水裔。仁兽游飞梁。华馆寄流波。豁达来风凉。生平未始闻。歌之安能详。投翰长叹息。绮丽不可忘。
赠五官中郎将诗四首
一
昔我从元后。整驾至南乡。过彼丰沛郡。与君共翱翔。四节相推斥。季冬风且凉。众宾会广坐。明镫熺炎光。清歌制妙声。万舞在中堂。金罍含甘醴。羽觞行无方。长夜忘归来。聊且为太康。四牡向路驰。欢悦诚未央。
二
余婴沉痼疾。窜身清漳滨。自夏涉玄冬。弥旷十余旬。常恐游岱宗。不复见故人。所亲一何笃。步址慰我身。清谈同日夕。情盻叙忧勤。便复为别辞。游车归西邻。素叶随风起。广路扬埃尘。逝者如流水。哀此遂离分。追问何时会。要我以阳春。望慕结不解。贻尔新诗文。勉哉修令德。北面自宠珍。
三
秋日多悲怀。感慨以长叹。终夜不遑寐。叙意于濡翰。明灯曜闰中。清风凄已寒。白露涂前庭。应门重其关。四节相推斥。岁月忽已殚。壮士远出征。戎事将独难。涕泣洒衣裳。能不怀所欢。
四
凉风吹沙砾。霜气何皑皑。明月照缇幕。华灯散炎辉。赋诗连篇章。极夜不知归。君侯多壮思。文雅纵横飞。小臣信顽卤。僶俛安能追。
赠徐干诗
谁谓相去远。隔此西掖垣。拘限清切禁。中情无由宣。思子沉心曲。长叹不能言。起坐失次第。一日三四迁。步出北寺门。遥望西苑园。细柳夹道生。方塘含清源。轻叶随风转。飞鸟何翻翻。乖人易感动。涕下与衿连。仰视白日光。皦皦高且悬。兼烛八纮内。物类无颇偏。我独抱深感。不得与比焉。
赠徐干诗
猥蒙惠咳吐。贶以雅颂声。
高义厉青云。灼灼有表经。
赠从弟诗三首
一
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
苹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
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
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
二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三
凤皇集南岳。徘徊孤竹根。
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
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
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
杂诗
职事相填委。文墨纷消散。驰翰未暇食。日昃不知晏。沉迷簿领间。回回自昏乱。释此出西域。登高且游观。方塘含白水。中有凫与雁。安得肃肃羽。从尔浮波澜。
斗鸡诗
丹鸡被华采。双距如锋芒。
愿一扬炎威。会战此中唐。
利爪探玉除。瞋目含火光。
长翘惊风起。劲翮正敷张。
轻举奋勾喙。电击复还翔。
射鸢诗
鸣鸢弄双翼。飘飘薄青云。
我后横怒起。意气凌神仙。
发机如惊焱。三发两鸢连。
流血洒墙星。飞毛从风旋。
庶士同声赞。君射一何妍。
诗
昔君错畦畤。东土有素木。
条柯不盈寻。一尺再三曲。
隐生置翳林。控倊自迫速。
得托芳兰苑。列植高山足。
诗
翩翩野青雀。栖窜茨棘蕃。
朝食平田粒。夕饮曲池泉。
猥出蓬莱中。乃至丹丘边。
诗
天地无期竟。民生甚局促。
为称百年寿。谁能应此录。
低昂倐忽去。烱若风中烛。
诗
旦发邺城东。莫次溟水旁。
三军如邓林。武士攻萧庄。
诗
青青女萝草。世依高松枝。
幸蒙庇养恩。分惠不可赀。
风雨虽急疾。根株不倾移。
诗
初春含寒气。阳气匿其晖。
灰风从天起。砂石纵横飞。
诗
和风从东来。玄云起西山。
夜中发此气。明旦飞甘泉。
诗
朝发白马。暮宿韩陵。
诗
大厦云构。
诗
玄云起高岳。终朝弥八方。
诗
皦月垂素光。玄云为仿髴。
诗
揽衣出巷去。素盖何翩翩。
诗
散礼风雨起。
2.元代刘桢刘桢(?~1370年),字维周,泸州人。元末进士,曾任大名路经历。因避青巾李喜之乱,弃官返家,隐居方山。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春,明玉珍率起义军西征嘉定(今乐山市),途经泸州,经宣使刘泽民把刘桢推荐给明玉珍。明重其才,拜桢为理问。朝夕侍讲,裁决政事。同年冬,明玉珍于重庆称王,刘桢为参政,多次以时局利害劝其抓住时机称帝即位,明玉珍采纳了建议,于二十二年正月初一,称帝于重庆,国号大夏,纪元天统,委刘桢为宗伯,掌管礼部工作。刘桢为明仿周制,设六卿,置翰林院内设国子监,外设提举司,以教授郡县生徒。建社稷宗庙,求雅乐,开进士科。分四川为八道,下设府、州、县三级。并下令奉行明教,坚持红巾军指导思想。轻徭役,薄赋敛,十取其一。实行屯田,“以赡军用”。铸发低额“天统通宝”,“天统元宝”纸币,改变元末物价飞涨的现象。由于刘桢辅政,大夏政权“纲纪法度,卓然有绪”。
天统四年(1365年)二月六日,明玉珍病逝。同年冬,刘桢出任丞相,辅佐大夏政权,夏开熙四年(1370年)秋逝世。
3.革命烈士 刘桢姓名:刘桢
性别:男
民族:汉族
籍贯:江西萍乡
出生年月:1888年
牺牲日期:1916年1月10日
1906年,入江西陆军小学校,毕业后升入南京陆军第四中学。1911年夏毕业,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入伍生队。武昌起义时,赴上海,旋随兰天蔚北上,主持大连机关。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解职南下。1912年秋,再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与夏仁卿在上海组建机关,策划浙江光复独立。同年4月,运炸弹至杭州,事泄,脱险逃回上海。计划9月1日在杭州发难起义,被推为临时总指挥。起义失败后,返回萍乡,被选为萍乡中学舍监。不久,遭到通缉,准备赴上海筹划武装起义,不料,被敌探侦知,于1915年12月被捕。翌年1月10日,在南昌英勇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