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计算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4-2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牵头、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参与的中国科学院志愿计算项目CAS@home于2010年10月投入正式运行。据悉,CAS@home是国内第一个正式投入运行的志愿计算项目,它标志着中国志愿计算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志愿计算是通过互联网让全球的普通大众志愿提供空闲的PC时间,参与科学计算或数据分析的一种计算方式。这种方式为解决基础科学运算规模较大、计算资源需求较多的难题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对于科学家而言,志愿计算意味着近乎免费且无限的计算资源;而就志愿者而言,他们可以得到一个了解科学、参与科学的机会,以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

目前,志愿计算已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技术,运行在主流的志愿计算平台BOINC(伯克利开放式网络计算平台)上的世界各地的志愿计算项目已超过100个,数百万的志愿者参与其中。在中国,志愿计算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CAS@home是在CERN(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的帮助下于2010年1月在中科院高能所启动的。其主要目标是推动志愿计算思想在中国的发展。项目服务器于今年2月份部署完成;其后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合作,进行蛋白质结构预测应用的部署。

解出的蛋白质结构

蛋白质的功能由其结构所决定,蛋白质结构测定对生物理论、医学、制药等领域意义重大。由于DNA序列测定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实验方法测定结构的局限,用计算的方法来预测结构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穿线法(Threading)是主流的蛋白质结构预测方法,它主要通过将未知蛋白质序列与已知蛋白质结构库进行对比,从而对未知的蛋白质结构作出预测。通常已知蛋白质结构库都非常庞大,因此对计算资源的需求量也非常大,志愿计算恰恰为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目前运行在CAS@home上的蛋白质结构预测应用软件是由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卜东波等人开发,依据蛋白质结构联配时出现的short-cut现象提出的一种高效的结构预测方法。

据悉,CAS@home于今年6月13日正式开始测试。测试之初得到了广大中国志愿者,特别是中国分布式计算论坛上诸多志愿者的支持,志愿者用户快速增长。8月加入BOINCstats后,用户数量更是经历了一个质的飞跃,至2010年底已达6000多人。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