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花镇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1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谷城县石花镇位武当山东麓,名城襄樊与车城十堰之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全镇总版图面积2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万亩,辖东门街、苍苔街、西河街、石溪街、大峪桥街、老君台、民营经济区、后畈街、红马庙、界牌垭、裴家桥、黄家营、巩家湾、苍峪、岩湾、五家洲、殷畈、彭家岭、凉水井、将军山、陈家楼、龙家沟、翠花铺、小坦山、杨家湖、铜山、平川、铁庙沟、杨溪湾、龙湾、白家堰、水星台、陡坡店、高家冲、鲍家湾、下新店、周家湾、蔡家营、彭家湾、邵家楼、大峪、彪家庙、土桥沟、同北庙、席家垭、施家湾37个行政村,8个社区居委会,人口11万人,其中镇区人口7.8万人。近几年来,镇委、镇政府认真总结创建经验,始终把争创文明石花,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工作的主要目标,确立了“三个文明一起抓,三个成果一起要”的工作方针,坚持以提高城乡人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为重点,以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不断创新形式,丰富内涵,拓展层次,着力营造环境,造就“四有”新人,从而保证了全镇三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初步把石花建成了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乡风文明、社会安定、环境优美的新型文明村镇。2007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5.3亿元,财政收入3678.99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4443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680元。近年来,石花镇先后被国家确定为“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全国文明村镇”;获得“全国发展乡镇企业先进镇”、“楚天明星镇”、湖北省“乡镇党委十面红旗”、湖北省“最佳文明乡镇”、湖北省“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加强道德建设,树立文明新风。

改革开放以来,该镇的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良习气和丑恶现象,毒害了人们的思想,败坏了社会风气,在一定程序上影响了经济建设。为此,镇委、镇政府要求各级组织提高认识,加强引导,抓好创建,营造环境。

1、引导广大干部党员进一步解放思想,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观念。全镇以镇委中心学习小组为中心,培训骨干,通过多形式、多途径对党员干部进行邓小平文选、三个代表、十七大理论、市场经济理论的学习教育,党员干部参加各级举办的政治学习培训班,全年不少于四次,并结合实际工作写出1-2篇有指导作用的文章或调查报告,以此强化人们的市场观念、效益观念、竞争观念、开放观念和法制观念,克服小进即满、小富即安、因循守旧的传统思想束缚,使广大党员干部以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投身于市场经济大潮。各单位也要切实利用各种阵地,以不同形式地对人民群众进行理论教育,使人们在改革开放中思想更加解放,具有敢闯敢冒的创新精神。

2、广泛开展“三德教育”。针对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中出现的新情况,全镇对机关干部、企业职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活动,以及在党员中开展“三争”活动,评选“岗位能手”、“公仆干部”、“优秀党员”,促使企业职工、机关干部争先创优;对青少年学习加强思想的道德教育,重点开展献“五心”(忠心献给社会、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献给自己)活动;对广大居民、群众加强公德教育。在街道居民中,开展争做文明居民活动,利用文明居民学校为阵地,分期分批地对居民开展科普法制培训,提高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

3、扎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爱国主义是鼓舞人民、团结人民努力奋斗的一面伟大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的共同基础。全镇各级组织都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全镇工作的长期任务。认真抓好落实。在实施工作中开展知石花、爱石花、建设石花活动,增强对广大群众的凝聚力,寓教于乐,增强对广大群众的吸引力,寓教于实践之中,增强对广大群众的感召力,寓教于提高人的素质教育之中,增强对广大群众的感召力,寓教于提高人的素质教育之中,增强对广大群众的推动力。

二、加快城建步伐,提高文明档次。

为了加快文明城镇建设,改善城镇环境,配套完善乡镇设施,石花每年拿出300多万元资金,从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抓好城镇的配套完善。

1、建设凉水井大桥及石花二桥,拉开石花大城镇框架;硬化苍苔街路面,铺设武当路行道板,整治东门街,打通江南大道及二桥北路,整治仿古一条街等十大工程,彻底改善镇区环境。

2、整顿城镇容貌。对老白路、东大路、东门街、一街、二街等主要街道,清理占道物资、影响镇容镇貌的临街棚架摊点。集体和个体工商户的临街招牌一律统一规格,统一制作,做到整齐美观。各街道居民和临街单位实行分片负责、门前三包责任制,治理脏、乱、差。

3、整顿交通秩序。进一步贯彻有关交通管理制度,镇区主要街道严禁停放机动车辆、路边摆摊点,保证交通秩序,确保过往车辆畅通无阻。

4、整顿厂容厂貌。重点抓好企业、部门及学校等的绿化、美化,建设花园式工厂、机关、学校。至2007年底,要有97%以上的工厂、机关、学校达到绿化合格标准。

5、整顿文化市场,深入持久地抑制黄赌毒。宣传、文化、派出所等单位每个月对音响、录相、镭射、书摊等文化市场进行一次清理检查,堵塞漏洞,加强管理。

6、整顿食品卫生。对食品经营单位全部实行合同管理,对违反《食品法》的单位要给予取缔,对商品批零行业每月进行一次清理检查,严禁假冒伪劣商品进入市场,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维护消费者利益。

三、加大文明创建,提高文明程度。

几年来,全镇围绕创建全国文明镇目标,开展了五大创建活动。

1、以优化社会细胞,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民奔小康步伐为目标的“文明农户”创建活动。截止目前,全镇“文明农户”占全镇总户数的30%以上。

2、以引导全体工商户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规范经营行为为目标的“文明个体工商户”的创建活动。全镇个体工商户的参与率达到95%。

3、以端正行业风气,优化服务质量,提高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为目的“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到2007年底,各级文明单位达到26个。

4、以提高农村文化程度,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为目标的“文明村庄”创建活动,加大对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围绕实行“生活宽裕,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对农村社会单位和社会细胞进行优化。

5、以树立石花文明形象,扩大对外开放,营造现代化城镇为内容的“文明城镇”创建活动。在5平方公里的城镇范围内,扎实开展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建设,争取早日把石花建成全国的文明村镇。

四、丰富文化活动,提高文化素质

按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原则,把文化队伍建在农民身边,把文化阵地建在农民身边,把文化活动开展在农民身边,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1、抓好文化阵地建设。本着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先易后难的原则,使全镇80%的村、企业单位达到“五有”标准(有领导、有阵地、有队伍、有措施、有活动)。

2、加强文化骨干队伍建设。镇委成立了夕阳红艺术团,团员达到40多人,同时镇委还要求年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和镇直企事业单位都要有一支文艺骨干队伍,全镇形成千余人的业余文艺演唱队。有5个村成立了舞龙舞狮队,镇文体服务中心还组建了一支管弦乐队,同时,对文艺队搞好文艺培训、辅导工作,每年举办各种培训班不少于20期。

3、开展活动,寓教于乐。继续发扬“月月有文化活动”的传统,全镇每月开展一次大型文化活动,围绕北京奥运会、改革开放30周年等大型活动,确定活动内容,一月一个活动主题,吸引广大群众广泛参与。

石花镇通过扎实、有效地开展文明镇创建活动,不仅激活了人的因素,更新的人们的观念,调动了广大群众热爱石花、建设石花、奋力实现小康的积极性,而且以优越的基础环境和淳朴的镇风、民风树立了石花良好的内外形象,有力地促进了全镇三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历史文化

石花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据《石花镇志》记载,石花镇最初形成于两千五百年前的战国时期,原称石花街,因地处石溪河汇入北河处,又称“石溪”。谷城县志解释曰:“溪,即石花巷潭河也,在城西五十里。《左传》有:鲁文公十六年,楚王越自石溪伐庸,盖即为此处”。石花镇得名多种传说,相传有如花陨石坠地,故名石花;又传“溪河桥石花观”,即溪河石桥观宝,宝石开花;另传古时这里的人们用石溪河里的彩石、卵石铺嵌在街上,犹如石花满街,石花由此得名。

民国初,石花为谷城县第四区,一九四九年解放,石花为谷城县第二区,并建立区辖石花镇,一九五0改为县辖镇。2001年4月,原大峪桥镇撤销并入现石花镇。

古镇石花是人们到武当山朝圣“神路”的始点,位具神农文化的腹地,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气息。解放初,贺龙曾领兵在此屯集,攻打土匪,解放石花。抗日时期,李宗仁将军在此休闲,建有薤山李宗仁别墅。古有楚霸王项羽在此痛饮石花酒,石花大典也因此而盛名远扬。明末义军张献忠在石花屯兵四年,与李自成演绎令人传颂的“双雄会”。

行政规划

石花镇现辖37个村(铁庙沟村、红马庙村、界牌垭村、平川村、黄营村、裴桥村、巩湾村、杨溪湾村、将军山村、陈家楼村、翠花铺村、小坦山村、杨家湖村、龙家沟村、苍峪村、铜山村、柏家堰村、殷畈村、凉水井村、彭家岭村、岩湾村、五家洲村、席垭村、施湾村、彭湾村、水星台村、高冲村、鲍湾村、下新店村、周湾村、蔡营村、大峪村、邵楼村、陡坡村、土桥村、同北村、彪庙村),8个社区居委会(东门社区、西河社区、石溪社区、苍苔社区、后畈社区、民营社区、大峪桥社区、老君台社区)。全镇总版土面积275平方公里,总人口10.42万人,其中镇区人口4.2万人,镇区面积5.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5平方公里。

经济状况

石花镇是湖北省重点镇、经济十强镇,按照十六大精神的指导,坚持以发展为先,实施了工业强镇、农业稳镇、商贸活镇的战略,使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国内生产总值每年按15%的速度增长,1996年列为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省管经济技术开发区,荣获全国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单位、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楚天明星乡镇,首届全省乡镇党委十面红旗。

工业经济一枝独秀。镇属工业企业32家,固定资产总额5.3亿元,形成了以纺织、机械、化工、冶金、电子、建筑建材、彩印装璜、食品加工等为主的工业体系,其中骆驼公司铅酸蓄电池、金洋公司合金铅、石纺公司高档绦细布、恒立公司集装箱铸件、千王实木家具、石花大曲酒等28个产品获得省优、部优称号。产值过5亿元的企业一家,过2亿元的3家,过千万元的5家,500万元的5家,其中7家企业拥有自营出口权。现基本形成全国最大的无污染再生铅生产基地、中南地区最大的精密铸造基地、湖北省最大的蓄电池生产基地以及高档服装面料生产基地。

农村经济特色鲜明。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立足农业生产基础,加大了对苗木花卉、野生花椒、规模蔬菜和畜禽养殖的调整发展依据特色农业致富奔小康。目前,全镇农业现已形成五大板块:以石红路沿线村组为主的苗木花卉面积达3000亩;以镇郊社区为主的蔬菜种植达20000亩;以柏果山区村为主的绿色畜禽饲养面积达10000亩,年出售牛、羊、鸡、猪等达6000万元;以石五路沿线、汉十路为主的水产、速生丰产林面积达50000亩;以倒座、新店等区域为主的野生花椒面积达8000亩,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商贸经济日趋活跃。加大了对城镇基础设施的改造,提升了城镇建设服务经济发展的功能,商贸经济日趋活跃,镇区内商贸年交易额超过2亿元,东门服装一条街吸引400余家客商到此经营,新建二街家具大市场汇聚了沿海地区流行家私,汉十路建筑建材和汽车配件市场生意火爆,餐饮业、住宿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市场不断成熟。

社会发展

石花镇每年都确定群众关注、社会关心的十大工程,加速社会事业发展。目前已累计投资近3亿元,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居民文化休闲场所,用水用电等改造和建设,建起了中心广场、街头绿地,市政公用设施日趋完善,目前已开通了10万门程控电话,改造了35万千伏高压线路,优化了年供水达 万吨的卫生自来水厂,镇内建有两家卫生院,其中一家达到一甲卫生院标准。完善了社会保障机制,城乡居民入保率达90%以上。文化教育、广播民视事业健康发展,石花电视台实现了全天16个小时播放。社会治安状况良好,人心安定,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了基础。

前景目标

按照2010年石花经济发展规划,通过“十一五”努力,将使石花的国内生产总值由现在的18亿元提升到40亿元,工农业总产值由27亿元提高到59亿元,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10:70:20调整为7:63:30,城市化水平达到52%,初步形成三级村镇网络,建成中心城镇--中心村--一般村梯次结构、统筹发展的一体化城乡建设格局,逐步完善公共设施建设,使镇村道路硬化率达到100%,电话普及率达6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合作医疗和社会保障覆盖面达90%.

石花镇

石花镇总面积2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370.7公顷,其中水田2863.1公顷,旱地1587.6公顷。辖界牌垭、红马庙、铁庙沟、黄营、裴桥、平川、巩湾、杨溪湾、席垭、五家洲、殷畈、岩湾、凉水井、彭家岭、苍峪、铜山、柏家堰、龙家沟、翠花铺、小坦山、杨家湖、陈家楼、将军山、邵楼、大峪、同北、陡坡、彪庙、土桥、水星台、下新店、周湾、施湾、彭湾、鲍湾、蔡营、高冲等37个村,东门、西河、苍苔、后畈、民营、大峪桥街道、老君台、石溪等8个社区居委会。年末总人口9.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83172人,男性51227人。

200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220766万元,第一产业产值13862.81万元;第二产业产值140000万元;第三产业产值66903.19万元,分别比去年增长0.08%、10.2%、7.1%。农业产值中,粮食作物2520.66万元,亩平385元;经济作物4234.47万元,亩平646 元;林业203.9万元;渔业541.64万元。农产品总产量分别为:粮食27846.3吨(其中小麦7182.6吨,水稻16409.1吨,其它 4254.6吨),油料1272吨,肉类6428.55吨,瓜果314.7吨,水产品1242.8吨,禽蛋3087吨。

2003年,全镇共完成税收2695万元,其中工业税1923.87万元,农业税494万元,商业税收277.13万元,财政收入2710万元,财政支出270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58元。

2003年,全镇农贸市场6个,总面积37878平方米,个体工商经营户7417人,比上年增长207人。实现经营额1.07亿元,税金203万元。

石花镇简介

石花镇是一个具有2600多年历史的古镇、地处鄂西北地区与江汉平原结合处,位于道教圣地武当山东,车城十堰和名城襄樊之间.扼鄂、豫、川、陕之咽喉.207国道穿境而过.襄渝铁路横穿东西.全镇总面积达180平方公里.6万多人口.是一个山清水秀.资源丰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的古老集镇。

改革开放以来.石花镇的城镇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集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知名度和辐射力

不断增强、城镇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有效地推动了工农业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镇委、镇政府按“集镇建设城市化、郊区建设集镇化,乡村建设视范化”的原则严格规划要求,新老区建设同步进行、看力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城乡环境.扩建镇区面积.增加商业网点。“以城活商.以商兴城”的做法使经济迅速发展,连续几年获省市文明城镇建设竞赛一等奖。

改革开放以来.石花镇的城镇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集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知名度和辐射力不断增强、城镇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有效地推动了工农业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石花镇的地理位置

谷城县石花镇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处于历史文化名城襄樊和车城十堰之间。

这里是商家必争之地!扼川、陕、鄂、豫、渝四省一市的交通连接点,交通便利,商贸发达,镇区内因北河、溪河两条河流在此交叉,地形酷似武汉三镇,素有“小汉口”之美誉。现为鄂西北物资贸易集散地。

这里是“朝圣”的起点。西距道教圣地武当山风景区45公里,古人“朝圣”以石花为始点,“神路”因此得名。

这里是兴业投资的宝地。汉十高速公路直穿东西,襄渝铁路贯穿南北,离襄樊飞机场90公里。 目前已建成骆蓄工业园、石纺工业园、杨溪新型工业园和大峪桥农副产品加工园等4个园区,形成汽车、纺织、装璜、建材等四大工业体系。年工业产值达18亿元。

这里是农业产业化的希望。镇绿化工程公司和绿康蔬菜公司以现代农业模式,带动农民发展新兴农业。全镇已发展苗木花卉、蔬菜、花椒等五大类绿色农业产业,点亮了农民奔小康的新希望。

这里有豪迈热情的人民,正以开放的胸怀,诚信的操行,周到的服务,期待与您合作。

石花镇是全国重点镇,楚天明星镇、经济十强镇,按照十六大精神的指导,坚持以发展为先,实施了工业强镇、农业稳镇、商贸活镇的战略,使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国内生产总值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是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省管经济技术开发区,荣获全国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单位、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楚天明星乡镇、中国小康建设明星镇、全国文明镇等荣誉称号。

工业经济一枝独秀。镇属工业企业32家,固定资产总额5.3亿元,形成了以纺织、机械、化工、冶金、电子、建筑建材、彩印装璜、食品加工等为主的工业体系,其中骆驼公司铅酸蓄电池、金洋公司合金铅、石纺公司高档绦细布、恒立公司集装箱铸件、千王实木家具、石花大曲酒等28个产品获得省优、部优称号。产值过5亿元的企业一家,过2亿元的3家,过千万元的5家,500万元的5家,其中7家企业拥有自营出口权。现基本形成全国最大的无污染再生铅生产基地、中南地区最大的精密铸造基地、湖北省最大的蓄电池生产基地以及高档服装面料生产基地。

农村经济特色鲜明。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立足农业生产基础,加大了对苗木花卉、野生花椒、规模蔬菜和畜禽养殖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致富奔小康。目前,全镇农业现已形成五大板块:以石红路沿线村组为主的苗木花卉面积达5000亩;以镇郊社区为主的蔬菜种植达20000亩;以柏果山区村为主的绿色畜禽饲养面积达10000亩,年出售牛、羊、鸡、猪等达6000万元;以石五路沿线、汉十路为主的水产、速生丰产林面积达50000亩;以倒座、新店等区域为主的野生花椒面积达8000亩,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商贸经济日趋活跃。加大了对城镇基础设施的改造,提升了城镇建设服务经济发展的功能,商贸经济日趋活跃,镇区内商贸年交易额超过3.2亿元,东门服装一条街吸引400余家客商到此经营,新建二街家具大市场汇聚了沿海地区流行家私,汉十路建筑建材和汽车配件市场生意火爆,餐饮业、住宿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市场不断成熟。

石花大曲

石花大曲是湖北省谷城县石花酒厂生产的历史名酒,曾多次被评为省优质酒。1980年获省优质产品证书,在1981年全国清香型酒评比中名列第六名。

石花酒厂坐落在鄂西北的重镇谷城县石花街,酒以产地而得名,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06年的西楚霸王项羽,攻打咸阳时路过谷城县石花街,就放量痛饮石花酒,一醉方休,连声叫绝,挥毫写下了“宿营石溪,痛饮苍潭”八个大字。自此,小小的石花街,留下霸王名,得以传千里。明代农民领袖李自成和张献忠,1642,在谷城会谈喝的也是石花酒。传说明末的石花街,小铺林立,旗幌飘扬,热闹异常,一派繁荣景象。街上有一酒家——黄公顺,以旗幌上写着“石花曲酒”四个大字,柜台上酒坛排列,饮酒者甚多,买卖颇兴隆。由于石花大曲与山西汾酒风格相似,因此,明末湖北著名的学士何兆祥书写了“杏村深处”几个金字大匾,赠给黄公顺酒家。可见石花大曲在历史上已久负盛名。

石花大曲是用石花泉水酿成,选用优质高粱、糯米为原料,以碗豆、大麦制曲,采取地缸发酵,分段取酒,长期贮存,再精心勾兑而成。

石花大曲清香味纯,无色透明,绵甜柔和,余味爽净,回味悠长,具有进口软、落肚甜、出口香的特点,属清香型酒。本产品行销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很受消费者欢迎。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