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马兜铃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4-2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基本信息种中文名:云南马兜铃

种拉丁名:Aristolochia yunnanensis Franch.

种别名:追风散(云南)

科中文名:马兜铃科

科拉丁名:Aristolochiaceae

属中文名:马兜铃属

属拉丁名:Aristolochia

国内分布:西藏、云南

中国植物志:24:211

形态特征木质大藤本;嫩枝密生红棕色长绒毛,老枝被疏柔毛或无毛。叶近圆形或卵形,嫩叶较小,云南马兜铃

长宽均3-5厘米,成长叶长宽均达10-17厘米或更大,顶端钝圆,有时微凹,基部心形,两侧裂片圆形,扩展,边全缘,两面均密被红棕色长柔毛;基出叶脉7-9条,侧脉每边3-4条;叶柄长3-9厘米,密被红棕色长柔毛。花与叶同时长出,单生于叶腋;花梗长3-5厘米,常向下弯垂,近中部具小苞片;小苞片钻形,密被红棕色长柔毛;花被管中部急遽弯曲,下部囊状倒卵形,长5-6厘米,直径2-3厘米,弯曲处至檐部收狭呈管状,长1.5-2厘米,直径约1.5厘米,外面淡红色,有紫色脉纹,密被红棕色长柔毛;檐部圆盘状,直径6-12厘米,内面暗紫色而有黑色乳突状小点,网脉明显,边缘不明显浅3裂,裂片平展,阔三角形,近等大;喉部近圆形,暗紫色,直径1-1.5厘米;花药长圆形,成对贴生于合蕊柱近基部,并与其裂片对生,子房圆柱形,长约3厘米,6稜,密被红棕色长绒毛;合蕊柱顶端3裂,裂片顶端钝,边缘向下延伸,具乳头状突起。蒴果长圆柱形,长15-18厘米,直径2.5-4厘米,6稜,成熟时自顶端向下开裂;种子卵形,长约5毫米,宽约3毫米,背面平凸状,有皱纹,腹面凹入,中间具种脊,灰褐色。花期4-5月,果期8-10月。

分布及生境产于西藏(察隅)、云南(鹤庆、宾川、剑川、洱源等)。生于海拔2000米的林中。模式标本采自鹤庆。

功能用途医药:【药】拱哩可:根用于急性肠胃炎,高血压,跌打肿痛,疟疾,中暑腹泻,伤暑低热无汗,灭蚊《滇药录》。【彝药】罗马格:功用同佤族《滇药录》。根治胸腹痞满,肠胃不和,呃逆反酸,腹痛泄泻《哀牢》。【拉祜药】此卡妈那此:根用治胃痛,痢疾,药物中毒,蛇咬伤,风湿疼痛,跌打损伤,痧症,肠炎,高血压,疝气,痈肿,疔疮,皮肤瘙痒,诸毒热肿,湿烂《拉祜药》。卡妈那此:根治胃痛,痢疾,药物中毒,风湿疼痛,跌打损伤,蛇咬伤《滇省志》。

医药:根:温中理气,止痛消食,舒筋活络。用于脘腹胀痛,风湿痛。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