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猩猩也会因患艾滋病死亡
[1]
猿类艾滋病毒是野生大猩猩体内的一种与人类艾滋病病毒HIV-1的O亚型非常接近的猿类艾滋病病毒。法国等国科学家在喀麦隆南部野生大猩猩群中发现了猿类艾滋病病毒。这是科学界首次在大猩猩群中发现此类病毒。至今,科学界已经发现30多种非洲灵长类动物携带不同种类的猿类艾滋病病毒。[2]
发现法国等国科学家在对从喀麦隆南部地区采集的数百份灵长类动物的粪便进行化验时,科学家们意外地在6份大猩猩的粪便中发现了人类艾滋病病毒HIV-1的抗体。随后进行的基因分析发现,大猩猩携带的艾滋病病毒与HIV-1病毒的O亚型非常接近。然而科学界至今尚不清楚O亚型病毒的发源地。同时,科学家所发现的这些携带病毒的大猩猩并不同属于一群,其生活区域相距400多公里,这说明在这一地区的大猩猩群中这种病毒的流行很可能相当广泛。由于该地区居民有猎食大猩猩的习惯,因此这种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不可忽视。[3]
研究英国《自然》杂志22日刊登一篇研究报告说,黑猩猩也会死于类似于人类艾滋病的猿类艾滋病。这一发现打破了人们传统的观点。传统观点认为,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高致死率不同,猿类免疫缺陷病毒不会致使灵长类动物出现病症。科学界认为,艾滋病最初由非人的灵长目动物传染给人。猿类与猴类也会感染类似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艾滋病病毒,那被称之为猿类免疫缺陷病毒(SIV),只是它们普遍不出现病症。但在坦桑尼亚贡贝国家公园工作的一批灵长目动物学家首次发现,黑猩猩也会因感染猿类免疫缺陷病毒而死亡。
研究人员在过去9年间跟踪调查94只黑猩猩,对其粪便展开基因分析,以此分辨黑猩猩个体并检测其携带猿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情况。结果发现,黑猩猩携带这种病毒后死亡率提升10至16倍。此外,雌性黑猩猩一旦携带病毒后生育能力急剧下降,它们产下的幼崽存活率也相对较低。[4]一个由美国科学家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首次证实,猿类艾滋病病毒SIVcpz(HIV-1的前体)也会对人类最亲近的近亲——黑猩猩造成伤害并导致其死亡。该发现推翻了科学界以往的假设:人类艾滋病病毒的最初传染源是灵长类动物,但作为原始宿主的灵长类动物一般不会患猿类艾滋病。这同时表明,艾滋病的大规模暴发也让非洲黑猩猩的数量急剧下降。相关研究出版在23日的《自然》杂志上。
研究人员称,该发现能够让他们更好地了解SIV(猴免疫缺陷病毒)和HIV对不同宿主带来的不同影响。通过对人类和黑猩猩身上这些相关的逆转录病毒的致病机制进行比较,也许有可能识别出用于预防和治疗HIV感染的药物及疫苗的病毒及宿主因子,为开发艾滋病疗法和疫苗提供新思路。
美国亚拉巴马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对坦桑尼亚贡贝国家公园的94只黑猩猩进行了长达9年的跟踪研究。研究发现,SIVcpz感染黑猩猩所造成的损害与艾滋病晚期病人身上出现的症状类似。其中包括死亡风险增加10倍至16倍、怀孕机会减少、生育能力降低、出生婴儿的死亡率更高以及渐进性CD4+T细胞耗竭等等。这意味着它们的免疫系统受到严重损害,很容易受到外界病原体的感染。CD4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一种重要细胞,也是艾滋病病毒的主要攻击对象。
在没有感染的30只黑猩猩中,有22只生育了30个婴儿;在9只感染了病毒的雌性黑猩猩中,有4只生育了4个婴儿,差异非常明显。研究人员发现,有40多种不同类型的猿免疫缺陷病毒影响非洲灵长类动物,其中两种跨越了物种障碍而在人体中产生了艾滋病病毒HIV-1和HIV-2,SIVcpz产生了HIV-1。研究人员还发现,在黑猩猩当中,猿类艾滋病病毒主要通过性行为及母乳传播,不过其致病能力低于人类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致病能力。
研究团队负责人、亚拉巴马大学的医学教授比阿特丽斯·哈恩表示,黑猩猩和人类拥有的共同基因占98%,研究生活在保护区且自然感染了SIV病毒的黑猩猩比研究人工注射病毒的黑猩猩能够获得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