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文学名:
抱茎蓼
二名法:
Polygonum amplexicaule D. Don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纲: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又称木兰纲。
亚纲:
石竹亚纲(Caryophyllidae)
目:
在克朗奎斯特系统里为蓼科单独设立一个蓼目(Polygonales)。
亚目:
在APG II系统(2003年)是将蓼科处理为石竹目(Caryophyllale)下的一科。
科:
蓼科(Polygonaceae)
亚科:
蓼亚科(Polygonoideae1.)
族:
蓼族(Polygoneae)
属:
蓼属(Polygonum L.) 拳参组
种:
抱茎蓼
分布:
产湖北、四川、云南、西藏。尼泊尔、印度、不丹、巴基斯坦也有。
抱茎蓼,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壮,横走,紫褐色,长可达15厘米。茎直立,粗壮,分枝,高20-60厘米,通常数朵。产于湖北、四川、云南、西藏。
种中文名:抱茎蓼
种拉丁名:Polygonum amplexicaule D. Don
种别名 :
科中文名:蓼科
科拉丁名:Polygonaceae
属中文名:蓼属
属拉丁名:Polygonum
中国植物志:25(1):044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
最低海拔:1000
最高海拔:以上
生 境:山地林缘草丛中、山谷沟边
是否栽培:野生
湖北分布:鹤峰,恩施,建始,巴东,长阳,兴山,保康
抱茎蓼 - 相关研究【题名】抱茎蓼挥发油成分及其抗菌活性的研究
【作者】刘存芳 田光辉
【机构】陕西理工学院化学学院,汉中723001
【刊名】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7(3): 447-451
【关键词】抱茎蓼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法 抗菌活性
【文摘】水蒸气蒸馏法从抱茎蓼全草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挥发油组分进行分离和鉴定,运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并利用正构烷烃系列物质对各组分进行定性确定,从抱茎蓼全草的挥发油中检出41个组分,占全油的99.21%,鉴定出38个组分,其主要组分是石竹烯(16.98%)、3-己烯-1-醇(14.69%)、3-辛烯-3醇(8.89%)、α-里哪醇(7.13%)、β-环柠檬醛(6.36%)等。对抱茎蓼全草的挥发油做了抗菌试验,其挥发油对大肠埃希菌(ATCC.25922株)、肠炎沙门菌(5004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5株)有显著地抑制和灭活作用。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壮,横走,紫褐色,长可达15厘米。茎直立,粗壮,分枝,高20-60厘米,通常数朵。基生叶卵形或卵形,长4-10厘米,宽2-5厘米,顶端长渐尖,基部心形,边缘脉端微增厚,稍外卷,上面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有时沿叶脉具短柔毛,叶柄比叶片长或近等长;茎生叶长卵形,较小具短柄,上部叶近无柄或抱茎;托叶鞘筒状,膜质,褐色,长2-4厘米,开裂至基部,无缘毛。总状花序呈穗状,紧密,顶生或腋生,长2-4厘米,直径1-1.3厘米;苞片卵圆形,膜质,褐色,具2-3花;花梗细弱,比苞片长;花被深红色,5深裂,花被片椭圆形,长4-5毫米,宽2-2.5毫米;雄蕊8;花柱3, 离生,柱头头状。瘦果椭圆形,两端尖,黑褐色,有光泽,长4-5毫米,稍突出花被之外。花期8-9月,果期9-10月。
分布及生境产湖北、四川、云南、西藏。生山坡林下、山谷草地,海拔1000-3300米。尼泊尔、印度、不丹、巴基斯坦也有。 根状茎供药用,顺气解痉、散瘀止血。
功能用途医药:【彝药】血三七:根茎治疗崩漏,痛经,胃痛,跌扑损伤,外用止血[49]。抱茎蓼,勒古补,九中造:根茎治疗泻痢,跌打伤痛《彝植药续》。【傈僳药】木芭辣:根茎治风湿痛,跌打损伤《滇省志》。木芭辣:根茎治腹泻,菌痢,胃痛,消化不良,跌打损伤,风湿疼痛《滇药录》。【土家药】血三七(xei san qi):全草治肠炎,痢疾,跌打损伤,劳伤《土家药》。
医药:根状茎:顺气解痉,散瘀止血,止痛生肌,抗菌消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