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属中文名:短肠蕨属
属拼音名:duanchangjueshu
属拉丁名:Allantodia
中国植物志:03(2):365
所有物种百山祖短肠蕨
短果短肠蕨
江南短肠蕨
墨脱短肠蕨
西藏短肠蕨
薄盖短肠蕨
耳羽短肠蕨
江南短肠蕨(原变种)
南川短肠蕨
锡金短肠蕨
篦齿短肠蕨
耳羽短肠蕨(原变种)
金佛山短肠蕨
拟长果短肠蕨
狭翅短肠蕨
边生短肠蕨
甘肃短肠蕨
金平短肠蕨
浅裂短肠蕨
小叶短肠蕨
柄鳞短肠蕨
高大短肠蕨
矩圆短肠蕨
浅裂短肠蕨(原变种)
楔羽短肠蕨
草绿短肠蕨
格林短肠蕨
阔片短肠蕨
日本短肠蕨
奄美短肠蕨
察隅短肠蕨
光脚短肠蕨
阔羽短肠蕨
肉刺短肠蕨
异果短肠蕨
冲绳短肠蕨
海南短肠蕨
镰羽短肠蕨
肉质短肠蕨
异基短肠蕨
粗糙短肠蕨
褐柄短肠蕨
鳞柄短肠蕨
深裂短肠蕨
异裂短肠蕨
大型短肠蕨
褐色短肠蕨
鳞轴短肠蕨
深绿短肠蕨
羽裂短肠蕨
大叶短肠蕨
黑鳞短肠蕨
鳞轴短肠蕨(原变型)
石林短肠蕨
圆裂短肠蕨
大羽短肠蕨
黑鳞短肠蕨(原变种)
龙池短肠蕨
疏裂短肠蕨
长果短肠蕨
淡绿短肠蕨
黑鳞鳞轴短肠蕨
卵果短肠蕨
双生短肠蕨
长羽短肠蕨
淡绿短肠蕨(原变种)
黄志短肠蕨
卵叶短肠蕨
四棱短肠蕨
中华短肠蕨
东北短肠蕨
假耳羽短肠蕨
毛柄短肠蕨
台湾短肠蕨
棕鳞短肠蕨
独龙江短肠蕨
假江南短肠蕨
毛鳞短肠蕨
网脉短肠蕨
独山短肠蕨
假镰羽短肠蕨
美丽短肠蕨
乌鳞短肠蕨
短肠蕨属
假密果短肠蕨
密果短肠蕨
无毛黑鳞短肠蕨
短肠蕨属植物形态中型至大型陆生植物。根状茎粗大直立(有时成树干状)、斜升、横卧或横走(偶有直立根状茎上横向长出的横走茎),褐色或近黑色,有网状中柱,或多或少被鳞片;鳞片钻形、披针形或阔披针形,有时卵形而贴生或具线形长柄,褐色、黄褐色或深褐色至黑色,边缘全缘或常有稀疏的刺状小齿,并往往有一条线形黑边。在斜升或直立的根状茎上叶簇生,若根状茎横走或横卧者,则叶远生或近生。叶子形态叶柄基部常为褐色或黑色,往往有与根状茎上同样的鳞片,向上通常光滑或偶有少数鳞片,有时基部有刺状突起,或向上达叶轴和羽轴,上面有1-2条纵沟,无毛;叶片多为阔卵形、矩圆形或三角形,少为阔披针形,通常羽裂渐尖的顶部以下一回羽状至三回羽状-末回小羽片羽裂,但大多为二回羽-小羽片不分裂或浅裂至深裂;羽片披针形、阔披针形或矩圆披针形,常有柄,基部大多数对称或近对称,下部的不缩短或略缩短;末回小羽片多为披针形或阔披针形,少为卵形或矩圆形,先端渐尖、长渐尖或急尖,有时钝圆或截形,基部有柄或无柄,截形、圆形或略呈心形,边缘全缘或有锯齿;叶脉分离,罕见在羽片、小羽片中肋两侧联结形成一行网孔,小脉单一或分叉,斜向上,下部的往往略呈弯弓形。叶为草纸或纸质,少有革质,一般光滑,有时叶轴、羽轴和中肋下面有少数钻形或披针形鳞片,少见有刺状突起;叶轴、羽轴及中肋上面有纵沟和刀口状的薄边,彼此互通,中肋两面往往有细小的腺毛。孢子形态孢子囊群线形、矩圆形或卵形,大多单生于小脉上侧,较少双生于1脉两侧,但在每组小脉基部上出1脉往往双生,生于叶脉基部、中部或与1脉等长,通直或下部(尤其基部上侧1条)的往往略呈弯弓形;囊群盖膜质或厚膜质,灰白色或褐色,或膨胀呈腊肠形、卵圆形,成熟时由背部不规则破裂,或呈扁平线形,成熟时由外侧张开,宿存,或早脱落,仅留残片。孢子两面形,单裂缝,大多为肾形或豆形,较少呈半圆形,罕见呈圆球形,周壁一般明显,多形成褶皱,表面平滑或具刺状、颗粒状、脊条状、网孔状等各种纹饰。染色体染色体基数n=41。属的模式种Allantodia australis R. Br.
约100种,分布于全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少数种达暖温带及温带或纬度较低的亚高山带。中国现知有73种,4变种,广布于长江以南及西南各省区低、中山地带,多生于常绿阔叶林下或山谷溪沟边阴湿环境。个别种分布的海拔高度上限可达3000米。
在现代文献中,本属植物大多归入双盖蕨属 Diplazium Sw.,还有学者将其并入蹄盖蕨属 Athyrium Roth., 但从形态学、细胞学和地理分布等方面都证明三者有很大区别,不能混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