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惠安木雕源于中原文化的雕梁画栋,是依托“皇宫起”的闽南建筑,并与建筑雕刻相辅相成而流传至今的民间艺术,它融合福建闽南地区的风俗习惯,既具有粗犷、古朴、淳厚,线条流畅,刚直简洁,人物造型凝重、端庄的明显的中原痕迹,又具有南方文化细腻繁杂的工艺成分,是南派雕刻艺术的典型代表。2007年8月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
发展惠安木雕兴于唐、五代,成熟于宋元,明清时步入巅峰,清末民国时名师鹊起、精品迭出,新中国成立后产业兴起、异彩焕发。早期的惠安木雕主要是佛像和建筑物的浮雕装饰,现存最早的惠安木雕作品是南宋张仕逊参与重建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时,设计并雕刻于屋顶的24尊“飞天乐女”木雕,它将宗教文化、优美绝伦的雕艺作品、建筑雕刻十分精妙的融合在超凡脱俗的艺术载体中。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崇武溪底王益顺父子承建峰尾东岳庙,设计制作了全木结构蜘蛛结网藻井并雕镂各种图案,此独创的技法一经问世,便名噪一时。之后,在台北龙山寺、厦门南普陀寺、泉州开元寺等闽台名刹,都留下了建筑“大木”与雕刻绘画相结合的艺术珍宝遗迹。[1]
特点惠安木雕技艺复杂。因木材质地不同,有硬质木雕与软质木雕两大类,其装饰题材(除具象的立体圆雕外)大致有纹样图案和寓意图案两种;从应用及装饰范围分,有建筑雕刻、家具雕刻、陈设工艺品雕刻三大类;从表现形式分,有镂空雕刻、浮雕、浅雕、立体圆雕、镂空贴花等;从雕刻技法分,有混雕、剔地雕、线雕、透空雕、贴雕等。其中,剔地雕是传统木雕中最基本的雕刻技法,剔除花形以外的木质,使花样突出。贴雕是后期雕刻技术创新的结果,即将雕刻好的图案纹样直接粘贴到建筑构件中,通常一些难以做剔地的刻件、连续纹样、轴对称的构件都利用贴雕来完成。
惠安木雕精致古雅,构思巧妙,有中国绘画的意境和趣味。伴随着传统建筑大木雕刻和宗教信仰的传播,惠安木雕广泛用于各种雕刻装饰,后来更发展有黄杨木雕、神像金木雕、仿真雕、树根雕等艺种,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文化旅游品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