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音寺石塔,在字文字隆山乡周湖村万松山南麓。观音寺始建于后周显 德年间(954—960),规模恢宏,有五进大殿。现寺晚清重建,前后两进,面阔三间,为单檐硬山式建筑。据《瑞安县志》记载,观音寺始建于后周显德提间。石塔建于北宁熙宁元年。平面呈六边形,原有七层,高约14注,后来顶层坍毁,只剩六层,各层宽度相等,并不逐层收缩,一反宋塔常态。全部用石块雕凿砌叠而成,仿楼阁式木塔,把倚柱、搛柱、额柱、头号拱都刻得逼真。塔身每层隐出搛柱,分成三间,明间刻出壶门,次间雕刻佛像,已坍落的第七层不算,现存佛像有472尊。而且刻有造像题记78条,其中字数最多的是熙宁元年六月二十一日题记,为我们提供了建塔年代的确切依据,对研究宋代建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景点在隆山周湖村万松山南麓。原名千佛塔,建于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楼阁式石塔,平面呈六边形。原有七层,现存六层,残高7.80米。塔基须弥座,束腰雕出壸门,底部施圭脚。塔身各层面隐刻柱子、阑额、壸门。阑额上施七朱八白。六角倚柱,收分明显。转角、补间铺作各一朵,单抄四铺作。出檐较深,刻出椽子、瓦垅。现存佛像总计472尊,造像题记68则。对研究宋代建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观音寺石塔原名干佛塔,北宋熙宁四年(1071)建成。仿木构楼阁式,实心,由叶腊石岩砌造,平面呈六边形。原高七层,后顶层坍落,现存六层,高7.8米。塔身各层宽度相等,各层各面均分成3间。倚柱六角形,隐出三面,上置转角铺作一朵。栌斗圆形,讹角起线。柱头华拱向三面出跳。阑额统3 间,上施七朱八白。补间铺作一朵,四铺作单抄。
腰檐盖简板瓦,两翼用老角梁仔角梁做法。瓦椽、飞子、角梁雕刻清晰。出檐42厘米。坡度平缓,显示早期风格。平座上有柱孔痕迹(当年应有栏杆),仔角梁起翘部分有圆孔,用于悬挂风锋。明间刻宝门式壁龛,内浮雕大佛像,两次间刻出六个小壁龛,内浮雕小佛像。陈顶层已场外,现存大小佛像472尊,均为跃则坐式。
观音寺石塔塔身各层面,部分倚柱和械柱,以及坐佛须弥座上,刻有宋代题记68条,共约2500余字。其中第一层第一面坐佛须弥座上的题记刻于熙宁元年(1068)六月二十一日,提供建博确切时间。基层做成须弥座,束腰雕出立门,底部做出圭脚,是宋代标准形式。
须弥山刀法刚健,如意云头,线条流畅。观音寺石培忠实地模仿了楼阁式木塔的形式,而且有确切的建造年代,对于研究宋代建筑与佛教雕刻艺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现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观音寺石塔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代:宋
公布时间:1963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