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鳞蕨属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4-2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形态特征薄鳞蕨属Leptolepidium 中生夏绿植物。根状茎短而直立,顶部密被鳞片;鳞片长圆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钻状或渐尖,边缘有锯齿或有具柄的腺体,叶柄圆柱形,棕色或乌木禾色,有光泽,上部光滑,下部疏具红棕色、质薄、半透明、卵状披针形、渐尖头的鳞片;叶片长圆披针形或卵圆形,长为宽的2-3(4)倍,基部三回羽裂,中部二回羽裂,有侧生羽片5-12对或更多,对生或近对生,无柄或近于无柄或具短柄,彼此以无翅叶轴分开;羽片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渐尖或钝尖头,基部下侧一片小羽片最大。叶脉分离,羽状,纤细,通常不显。叶干后草质或薄草质;下面疏被白色粉末或少有无白粉;叶轴与叶柄同色,具疏鳞毛或光滑。孢子囊群圆形,沿叶缘疏生,囊群盖干膜质,淡绿色,边缘全缘,或少有断裂。孢子三角状球形,周壁具拟网状纹饰。

种属分布全属5-6种,分布于亚洲温带,北到苏联西伯利亚东部,东至朝鲜、日本,南达喜马拉雅山区。

我国有5种,主要分布于西南山地。

1.Leptolepidium dalhousiae薄叶薄鳞蕨。产云南西北部(鹤庆、中甸、宾川)、四川西南部(木里)、西藏东南部(林周)。生杂木林下岩石上,海拔2500-4400米;缅甸北部、印度北部、尼泊尔、锡金也有分布。

2.Leptolepidium subvillosum绒毛薄鳞蕨。

2a.Leptolepidium subvillosum var. subvillosum绒毛薄鳞蕨(原变种)。产四川西南部(宝兴、洪溪)、西部(炉霍、凉山)、贵州西部(毕节、赫章),云南中部及西北部。生山坡林下岩石上或石缝中,海拔1 600-2500米;缅甸北部、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西北部也有分布。

2b.Leptolepidium subvillosum var. dilatatum大叶薄鳞蕨。产云南西北部(宾川、洱源、丽江、中甸、维西、大姚)、四川(康定),生山坡林下岩石上或石缝中,海拔2000-2500米。

2c.Leptolepidium subvillosum var. tibeticum西藏薄鳞蕨。产云南西北部及东北部,四川北部、西部及西藏(拉萨、类乌齐、贡觉、工布江达)。生山坡草地岩石上或石缝中。

3.Leptolepidium tenellum察隅薄鳞蕨。产西藏(察隅)、云南(丽江),生高山栎林下或路边土坝上,海拔2 000-3500米。

4.Leptolepidium caesium华西薄鳞蕨。产四川西部及西南部、云南西北部、甘肃南部,生石上或岩石上,海拔2700-2000米。

5.Leptolepidium kuhnii华北薄鳞蕨。

5a.Leptolepidium kuhnii var. kuhnii 华北薄鳞蕨(原变种)。产辽宁、河北、云南(西北部),生林下或路边岩石上,海拔2700-3500米,朝鲜、苏联的远东地区也有分布。

5b.Leptolepidium kuhnii var. brandtii宽叶薄鳞蕨。产黑龙江、河北、陕西,生岩石下阴处,海拔1 000-2000米。日本也有分布。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