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浯溪感怀》见于《祁阳县志》。此诗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站在浯溪山崖上,俯瞰湘江北去,仰观由元结写的序文、颜真卿书写的刻在石崖上的《大唐中兴颂》,感慨万端而写下这首诗。全诗描述了浯溪石崖最能吸引人登临的特点,指出元公(指元结)经历两皇朝风雨才在此隐居留下胜迹,后世争论诗价,真正忧国者少,元颜二公正气却千古长存,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元、颜二公的赞叹敬仰之情。全诗感情澎湃,气势磅礴,音韵铿锵,烘托有力。
作品名称:
浯溪感怀
创作年代:
明代
作品出处:
《祁阳县志》
文学体裁:
七言律诗
作者:
杨廉
目录
作者简介作品原文作品注释
作者简介杨廉
(1452—1525)明代学者。字方震,学者称月湖先生。丰城(今属江西)人。成化(明宪宗年号,公元1465—1487年)末年中进士,选庶吉士。后援南京户科给事中。公元1492年(弘治五年),曾上书言六事,帝颇纳之。吏部尚书王恕被谗,杨廉请斥谗邪,无为所惑。后起任刑科,取《读书录》贮国学。复改南京兵科,请申明祀典,谓宋儒周、程、张、朱从祀之位宜居汉唐诸儒之上,阙里庙当更立木主,不果。迁南京光禄少卿,后改太仆,历顺天府尹。后擢南京礼部右侍郎,迁尚书。杨廉吏事精敏,为人耿介,学识渊博。[1]
作品原文浯溪感怀⑴
齐云巨石瞰江流,招我登临最上头。
一代文章留胜迹⑵,两朝风雨付沧洲⑶。
纷持健笔争诗价,细数何人为国忧?
千古颜元刚气在,萧萧落叶满山秋![2]
作品注释⑴浯溪:位于今湖南祁阳县,唐代诗人元结命其名为“吾溪”,后改为“浯溪”。
⑵一代文章:指元结写的《大唐中兴颂》。
⑶两朝风雨:指元结经历的玄宗、肃宗两朝的变化。沧洲:滨水的地方,古称隐者所居。元结曾做道州刺史。他一向喜爱山水,尤其喜爱浯溪。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就三过浯溪,决定在此营建房屋。第二年开始刻石。公元768年(大历三年)去广西赴任,将母亲、妻子留在浯溪。公元769年(大历四年)辞职奔母丧,在浯溪守制三年。公元771年(大历六年),请颜真卿书写《大唐中兴颂》,六月刻石,即摩崖碑。到冬天,他扶送母柩回河南。第二年他到京城朝觐,病死长安,年仅五十四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