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名称】《谒元公祠》
【年代】明代
【作者】顾璘
【体裁】五言律诗
作品原文谒元公祠⑴
道表千古后⑵,天南得异人⑶。
元图开太极⑷,绝学指迷津。
庭草常交翠,池莲不断春。
咏歌见月下,潇洒挹公神⑸。[1]
作品注释⑴元公祠:在今湖南省永州市道县。元公:指宋代理学家周敦颐。
⑵道:指周敦颐采用并弘扬的道教学说,这里借代周本人。
⑶天南:南天、南方,周敦颐出生于湖南南方道州。
⑷元图开太极:指周敦颐所著《太极图说》。
⑸挹(yì):揖。[1]
作品简析此诗见于《道州志》,为作者任湖南巡抚时所作。道州,今湖南省永州市道县。元公即宋朝著名理学家周敦颐,生于1017年,卒于1073年,是宋代新儒学(理学)的开山鼻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是永州道县人,曾居住在庐山,建有住室,取名为濂溪书堂。濂溪,在道县,是周的出生地。周著有《太极图说》,采用道教学说,以太极为理,阴阳五行为气,对宋明理学影响甚大。元公祠在道县。全诗缅怀了周敦颐一生的伟大成就和“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魅力,抒发了诗人对元公的崇敬与仰慕之情,构思精巧,语言朴实,感情真挚。[1]
作者简介顾璘
(1476—1545)明代文学家。字华玉,号东桥居士。上元(今南京)人。世为苏州吴县人,高祖顾通在洪武(1368—1398)年间以匠作被征,籍贯由苏州迁至上元。“璘少负才名,与何(景明)、李(梦阳)不相上下。”青年时代科场得意,公元1496年(嘉靖九年)二十一岁时中进士,授广平知县,又升南京吏部主事,晋郎中。年轻时大肆力学,与陈沂、王韦极为友善,人称“金陵三俊”,其后朱应登继起,称四大家。四人中,无论宦位之隆,声望之高和诗文的造诣都以顾璘为最。顾璘为人谦虚谨慎,喜好结交朋友,有《浮湘集》等。[2]